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辣评:一省4个高考状元 学校争利太心急

  新华每日电讯  时至九月,各地高校即将开学。然而在浙江省,今年的高考似乎仍未结束——一些中学对于高考“状元”的争夺战几乎白热化。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省今年有四所中学在宣传中称本校出了高考“状元”。除了并列第一这样的特殊情况,文理两科只可能有两个第一名,何以出现四所学校争推“状元”的情况?这一切,都源于所谓“裸分”和“加分”的差异……

  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元”之争,反映了高考加分政策怎样的尴尬?一些学校不遗余力进行“状元”宣传的背后,隐现怎样的“状元情结”?

  文理科状元“成双成对”

  6月23日晨7时多,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在学校网站上刊出特大喜讯:我校沈凌波同学以709分的高分获2009年高考浙江省文科状元,特向全县父老报喜!

  紧接着,浙江省另一所中学——新昌中学分别在学校大门口以及学校外网上精心制作了一份2009年高考成绩光荣榜:陈昱嘉同学以实考成绩703分的高分获全省高考文科状元

  为何会同时出现两个文科状元?《中国青年报》道出了其中的细节:

  如果依据“加分”后的成绩排名的话,沈凌波以709分成为全省文科状元,而陈昱嘉则以703分排在探花位置。

  如果依据“裸考成绩”即考生的高考考试成绩排名的话,浙江今年高考文科“裸分成绩”最高分是703分。沈凌波的文科“裸考成绩”为689分,另20分是以“三模三电”项目之一的无线电锦标赛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获得的高考加分。

  无独有偶的是,理科状元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学校网站上宣传该校唐聿稢同学考了768分,是全省高考理科成绩最高分。唐聿稢的成绩包含因学科竞赛获奖而加的20分。他的“裸考成绩”为748分,低于台州第一中学考生王宁川的752分。据浙江高考“状元榜”显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被加了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也是一名成绩被加了20分的考生。

  人们不禁感叹,高考加分者占了“状元榜”半壁江山!由此,今年风波不断的高考加分政策又有了新的议论焦点。“裸分状元”“山寨状元”等新词也应运而生。

  状元之争何以吸引眼球

  今年可以说是高考加分政策“狼狈不堪”的一年。先是重庆一考生因民族成分造假被北大弃录,由此揭开了查处“重庆多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骗取高考加分”的序幕。接着“浙江慈溪航模加分考生多来自权势家庭”的消息,又拖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后腿”。《东方早报》说,当加分政策沦为少数人的工具时,它就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教育资源是公共领域的共享资源,在当前教育资源非常稀缺的大环境下,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落实都牵动着公众利益的“敏感神经”。政策落实中一旦出现不公平就会让其原本的善意变味,最终失去民意基础,惹来公众的质疑声音。

  此次浙江高考“裸分”状元和“加分”状元之争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反映出人们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疑虑还比较重。“状元”之争的背后,是人们对公平陷入迷思、规则发生异化的担忧。而这一点,才是公众关注“裸分”状元和“加分”状元之争的根本原因。

  “状元情结”为何难挥去

  除了认为“加分不公”之外,此次浙江高考“裸分”状元和“加分”状元之争,也反映了一些学校挥之不去的“状元情结”。归根结底,争的或许是“状元”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此,《南方日报》的评论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状元”之争,实质是社会上风靡着的“眼球经济”在本应“追求久远、必须冷静”的教育领域的投射。而这种“眼球经济”的投射背后,则是利益之争的影子。

  对学校而言,“状元”的出现意味着优秀生源的吸纳、优秀教育资源的获取、甚至包括择校费的提升……换句话说,“状元”之争承载的是“状元”经济的命题。此次浙江几所学校对于“状元”的穷追不舍,就像《青岛早报》的评论所说,是因为学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状元”能够转变为经济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这些学校是在争高考“状元”,倒不如说是在争高考“状元”称号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可以说都是利益惹的祸。(渠宏卿 王小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急  心急词条  状元  状元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