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又是金榜题名时:少一点崇拜 多一点灌溉

  又是金榜题名时。

  每年高考分数一出炉,状元的炒作便会漫天飞舞。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膜拜在各种利益链的牵扯下,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畸形的狂欢。

  今年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贴身侍卫”的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是5位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商家声称,只要买这种内裤还赠送“夺冠秘籍”,能助你高考得佳绩。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光环一上顶,高考状元就被这类各种各样的“捧”法,抬到了一个并不利于其成长的轿子上。

  高校重金抢状元,以此来抬升学校的名气;商家争相贴上状元标签,以此来开拓市场;中学千方百计育状元,以此来树立择校风向标——在功利的驱动下,高考状元被社会牵引着离开了宁静的书桌……

  此前,据教育专家的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显示,在1977年到2008年间,全国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位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顶尖人才,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禁让人反思起中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赶进了狭窄的胡同?教育何时能够回归到“育人”的本源,而不只是“育分”的攀比?

  人生的道路很长,完成了高考的学生,也还只处于“蓄能阶段”。高考的成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在过度的曝光率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遗憾常常在上演。社会是否该反思,我们该为高考状元今后的人生路创造出怎样适宜成长的环境?

  高考的成功可以证明对中学阶段知识掌握的全面,但还不能证明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强弱,也不能证明其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情商高低。现今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也没有使“高分者”与“高能者”划上等号,更多的时候,对高考状元的崇拜,是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孤芳自赏。

  什么时候,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和膜拜,能够变为对人才的呵护和对创新的崇尚,那么,我们才可能真正解开“钱学森之问”那个扣在心头的死结。

  少一点崇拜,多一点灌溉。或许这样,高考状元才能一路走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词条  灌溉  灌溉词条  多一点  多一点词条  崇拜  崇拜词条  又是  又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