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自主招生十年:是自主还是自阻?

      本月是不折不扣的“自主招生考试月”,包括“三大联盟”在内,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如火如荼。自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等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

      这十年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每年新政策层出不穷,花样迭出。以“培养创新人才,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为主旨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人们希望通过它,可以让特殊才能的学生,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之外,被送进高校深造。

      然而,当自主招生走到第十个年头时,围绕在它身上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人们开始反思,自主招生到底有没有实现它最初的初衷?下一个十年,自主招生将走向何方?

      案例 “胡铃心现象”

      毕业于福州八中的胡铃心,如今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与自主招生画上等号的。“胡铃心就是自主招生制度的受益者。”胡铃心的妈妈林燕玉对本报记者说,如果不是南航当年破格录取胡铃心,孩子就得在第二年去复读。

      2001年,胡铃心高三毕业。他从小喜欢发明创造,高二那年独立完成的科技论文《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还荣获首届福建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这样的经历打动了当年正尝试自主招生改革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承诺,如果胡铃心填报南航志愿,只要成绩上了本一线,学校就会录取他。然而,老天爷和胡铃心开了个玩笑——他的高考成绩离本一线还差8分!

      到底还要不要录取胡铃心?南航当时为此召开了特别会议,最后拍板决定破格录取。接下来,在社会各方人士的努力争取下,省招委专题研究、副省长特批,胡铃心的高考档案,终于如愿划给了南航。

      访谈 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考什么不重要考试传达的信息更重要

      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认为,自主招生十年的意义在于,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向公众传达了“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的信息,从而给社会带来启迪与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该怎样培养孩子?

      李迅举例说,复旦大学的“千分考”,无论文理科学生都要考物理、化学、历史、政治,这就是告诉公众“复旦要的是全才”;而清华大学去年在自主招生复试阶段设立了体质测试环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引导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遗憾的是,尽管体质测试结果无一人优秀,但仍然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体育成绩做做假也没什么。”

      福州一中有北大和清华的校长实名推荐资格,这两年李迅向两所高校推荐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具有文体方面的特长。他坦言,就是希望借此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家长和社会都不够重视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

      李迅认为,自主招生揭开了高校“象牙塔”的神秘面纱,让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前就深入关注和研究高校,更早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自主招生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越来越趋同于高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借此告诉公众,它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高校自主招生10年,遭到的最大质疑之一,就是没有给“偏才、怪才”创造更多破格录取的机会。

      “偏才、怪才谁来鉴定?”李迅认为,即便孩子确实有特殊才能,名校对于文化课也应该有最低的门槛要求。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完全可以向高校自荐,争取降分优惠。如果没有事先沟通,仅仅是在高考后要求高校破格录取,那么又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在这一点上,自主招生十年,高校正艰难地寻求平衡。

      在李迅看来,基础教育应该给予具有特长的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他们在其他学科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高校对自主招生其实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他说,在通过学科竞赛、夏令营、学生自荐等方式发现了有特长的孩子后,高校可以提前介入,在高中阶段与中学联手培养好苗子,再输送到高校。这是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和纽约的一些高中,学生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特别的兴趣和才能,可以得到大学导师的特别指导。

      反思 自主招生该招什么人?

      自主招生到底是为了招什么样的学生?

      在2003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自主招生是“为了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机制”。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中再次明确,“自主招生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2011年11月,教育部称,自主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

      由此可见,“创新”和“学科特长”一直是自主招生所强调的。有人总结说,自主招生就是为了招偏才、怪才、奇才和全才,而且,这四类人才很可能在高考这个渠道上是无法顺利进入高校的。

      福州教育学院院长高山认为,自主招生同时还背负着另一个任务,那就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人们希望自主招生改革,能给基础教育杀出一条新的道路来,改变以高考为最终评价结果的传统评价模式。”

      是否与高考“二次重叠”?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校长柯炳生曾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称,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约有1.5万,其中2/3的学生即使没有自主招生优惠也能够进入同样学校,也就是说,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

      有中学老师告诉本报,虽然每年学校有这么多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最终获得加分的学生只有少数,且获加的分也以5分居多。而最后在高考时真正用上这一加分优惠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学生虽然有加分,但他高考的成绩也到了该校录取线。

      这就是被媒体所质疑的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叠加”现象,也似乎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自主招生更像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考前的一次“练兵”。

      福州八中的毕业生修秉虬,在去年高考中以高分考进复旦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但他却是复旦自主招生的落榜者。在他看来,自主招生是“有多少本事说多少话”,对于没有综合实力的学生来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只能是“去玩玩”。

      毕业于福州格致中学的学生小林告诉记者,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对自主招生是想都不敢想。

      高山认为,目前自主招生仍旧沿用高考学科考试的形式,即使它在命题上想尽量摆脱高考的影子,但是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的学生,大多感觉难度比高考大而已,却没有发现与高考本质的区别。

      虽然具体到某个学生,也有高考考砸、自招加分来补的案例,但不管是在中学老师还是高三学生眼里,对自主招生与高考的看法普遍是:自主招生考试成功,高考一般也能成功;高考不成功,自主招生则更难成功。

      考试命题是否科学?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张弦,一直对网上所报的自主招生的新闻很是关注。虽然一直没有见过哪套自主招生的试卷全貌,但从媒体上所报的零星题目来看,他认为,实在出得太偏太怪,而且太随意,对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如同一个学生偶然接触过这个知识,他就会答,如果另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肯定就不会答。但不代表后者的学习潜力劣于前者。”张弦说,“对农村学生更不利。”

      福州教育学院院长高山认为,虽然自主招生在一些题目的设计上想拼命摆脱高考的影子,但目前所让大家看到的题目科学性有所欠缺。这也可能是下一个十年中,高校自主招生应该要好好研究的一个问题,到底如何科学命题,才有助于高校选拔到想要的学生?

      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张大展认为,目前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统一考试、统一标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真正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是保证学生完全基础性教育,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高校在选拔学生时也应有这样的导向作用,达到基准线后,以专业所需要的科目成绩来衡量录取与否。

      “破格”与“公平”矛盾何解?

      那么,自主招生走到现在,到底有没有与它的初衷相符,实现高校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特殊学生呢?

      在高山眼里,胡铃心的确是自主招生的一个破冰,但“自那以后,‘胡铃心现象’几乎没有再在我省出现过。”

      他认为,自主招生仍与高考模式相似,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与最初人们对自主招生的期望值还有些差距。

      2010年陕西一名考生,因为参加复旦大学的一次征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获得了“上本一线就录取”的优惠,但他高考成绩却没上本一线。虽然复旦大学表示仍想招这名学生,但却被陕西省招办否定。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陕西省招办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有的人则认为高校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却遭阻力。

      “自主招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它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应该要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朝着社会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高山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主  自主词条  招生  招生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高考资讯

 报志愿的方式之平行志愿

报志愿的方式之平行志愿是什么呢?小编这里带大家了解一下。操作方法01:大家都听说过志愿采用的是平行志愿,那么是什么意思?首先是学校平行,就是说给你七个学校,从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