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成绩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年寒假,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不少学生戏言,这不仅关系着过年的压岁钱,更严重影响着自己在过年期间探亲访友的热情。为了疏解期末成绩造成的焦虑,引导社会理性看待分数,最近各大教育微信公众号不约而同地推送了《期末成绩出来后,无论孩子考得好坏,请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学霸”更重要》等文章。

类似的文章似乎都在传达“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这个观点,同时也似乎在期盼家长和学生能更多地看到成绩存在的局限。但是当人们倾向于将“成绩”和“成长”进行两相比较,也会让一部分同学陷入“囚徒困境”——我成绩这么好,我的成长是否同样优秀?我虽然成绩不好,但我成长不错。

其实,成长包括但不限于成绩一项内容,成绩与成长应该是兼容而不是互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引导家长和孩子看懂成绩、分数背后的含义,调整目标预期,显然要比单纯“呼唤成长”更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一方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成绩中发现学习的兴趣。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其考试分数相对高,但是也受到试题难度、考试范围、学生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学生,不能被表面的分数蒙蔽了双眼,尤其是学生更应多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毫无疑问,知识本身是有趣味的,但这种趣味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源自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并深藏于文字或符号背后,融合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最终在学生孜孜以求后,才能充分呈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发现知识的趣味也是如此,需要耐心、毅力、志向等意志品质,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兴趣却须上下求索。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成绩中发现自己的特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科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短板。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一第一学期的考试科目有九个学科,高二高三要考六个学科,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每一科都成绩突出。透过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长,但也要注意 “兴趣”和“特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尤其是面临新高考选课走班的形势,家长和学生都应认真研判、合理取舍。当然,如果能将兴趣和特长相统一,进而投射到学生未来的职业人生,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当学生生涯规划出现一些自我矛盾时,学科成绩分数往往就是家长和学生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发行,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事实上,无论高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如何,等级赋分和原始成绩如何平衡,分数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测量维度。因此,我们不能对学业成绩避而不谈,不能视分数如洪水猛兽,不能刻意抹去“成绩”来奢谈“成长”,而应该通过成绩,让家长和学生不仅看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也能看懂“学科素养”,更要看护好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核心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成绩  成绩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内容  内容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