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职称改革凸显了“教得好”的价值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理学院教师蒋华松被评为教授,从教33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这是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只要教得好,没有论文也能评上教授”,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据悉,今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以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诞生了。

秉持“台上45分钟,台下30年功”的教学理念,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课堂,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学生……正是因为有了万千类似蒋华松这样的“教学专长型”教师,才撑起了高校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大厦,相信高校分类评审的职称改革会让他们看到成就自我的希望,更加坚定立足课堂的信心。

当下,中小学里许多专注于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却因获奖论文少、没有论文发表等职称考核条件不足,而与中、高级教师职称屡次失之交臂,甚至抱憾终身。

客观而言,以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教师职称制度,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日益突出。

长期实行的“重学历、重论文、重科研”而“轻实绩、轻贡献、轻教学”的职称考核机制,不仅让教学专长型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因拿不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而屡屡受挫,而且让不少扎根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无法感受到“教得好”在职称评审中的价值。他们虽然“教学效果好”“学生口碑好”,却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难以“更上一层楼”。

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克服重论文、轻教学顽疾,发挥职称评审的正向激励机制,让潜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有尊严、有前途、有发展。伴随着国家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地方、学校相继开启职称评审机制改革的破冰之旅,广大教师的殷切期盼正逐步变为现实。

为破解职称评价标准“唯科研轻教学”的僵化难题,不少高校尝试通过职称分类评审,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学校为潜心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的教学专长型老师量身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对这部分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从而让那些长期潜心教学、教有所成的教师站稳了脚跟,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让更多优秀人才致力于从事本科生培养,自觉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而在中小学,新的职称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突出工作实绩和工作成果,不再将论文作为唯一限制性条件。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增加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评价,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近五年课时量多以及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这一改革切合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有助于激励、吸引优秀人才长期扎根一线,深耕课堂,为夯实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添砖加瓦。

当然,祛除“重科研轻教学”的职评机制沉疴,探索完善以专业能力、岗位业绩、实际贡献为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以业绩论人才,凭贡献选人才的职称评审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为一些积极改革举措点赞的同时,对于新旧职评机制转换与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持宽容、耐心的态度并提出建设性批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凸显  凸显词条  职称  职称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