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历史课绝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

近日,我到学校调研,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初中历史课都把读读背背作为首要任务,反复强化学生死记硬背有关史实答案。在一所乡镇初中,一位体育女教师改教历史后,短短两年内,其历史成绩居然达到全县第一。据学校校长介绍,该教师教学就有一点,强化读背,注重知识落实。这引起了我对历史课教学的深入思考。

诚然,知识是核心素养之基,偏离了知识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在盛行知识考试的今天,强化读读背背,注重知识落实,无疑是提升中小学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综观一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名师,之所以在本地引起诟病和非议,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知识的落实,空谈思维和素养,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

但必须认识到,核心素养时代,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科育人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思维、精神四者的统一。没有知识学习,学科育人就是缘木求鱼;没有能力培养,学科育人就是舍本逐末;没有思维发展,学科育人就是一潭死水;没有精神培育,学科育人就没有灵魂。从这一角度来考量,历史课强化读读背背、注重知识落实,虽抓住了学科育人的基础,却忽视了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精神教育,是以表面表层、以偏概全的简单学习,不宜提倡。

再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由此审视,读读背背的历史课只能培养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明显偏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极不可取。

再从考试制度来看,适应核心素养时代要求,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就是“一点四维”,“一点”即“立德树人”,“四维”即:“必备知识(双基)”、“关键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科素养”和“价值观”,读读背背的历史课显然违背了高考命题的这一基本要求,更与新高考精神相悖,必然难以在日趋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至于“读读背背”在一些学校或地方的考试甚至中考中取胜,恐怕与当地考试命题改革滞后有关,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必然会消亡。

要改变历史课简单地“读读背背”现象,真正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教学,从表面、表层、表演的简单学习转向深刻、深层、深度的学习。

以初中历史课《西安事变》为例,教学这一课,可以从以下四类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一是识记性问题,如:“西安事变”的主角是谁?强化识记史实,以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二是聚合性问题,如:“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教材上找不到,需要学生归纳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三是发散性问题,如:如果“西安事变”不发生,中国的命运会怎样?没有固定答案,完全靠学生的联想、想象及推理来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造能力;四是评价性问题,如:你怎样看待“西安事变”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对“西安事变”进行分析评价,理解其历史意义,以培养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前两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素养,后两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这种问题解决的深度教学,既关注了“必备知识”,更考察了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同时,兼顾了价值观的考察,从而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

总之,历史课绝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实现历史课学科育人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教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历史课绝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  历史课  历史课词条  读读  读读词条  简单  简单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