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家长过多介入校园生活,并非正常的家校关系

“谁有空打印一下这个材料?”“谁有空来整理一下教室?”……在班级QQ群里,当有老师发出这类“求助信号”时,总有一些热心家长争先恐后地抢任务。事实上,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去学校帮孩子“值日”,替孩子到学校布置教室、打扫卫生等在一些学校并不鲜见。(10月13日工人日报)

相比于以往,家长们以更高的频率介入了孩子的校园生活,在家校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动和重要的角色。这种趋势固然可喜,表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心理、对知识的肯定态度不断强化,但逾越责任边界的现象也随之凸显,不少家长“认领”了学生甚至教师的任务,造成角色混淆,于教育并无多少益处。

家长的越俎代庖,可能正对应着孩子能力锻炼机会的丧失。平时,特别在低年级阶段,去学校帮孩子“值日”,每逢活动,又帮孩子做海报、买服装或准备食物。而这些事务其实可以由学生合作,或者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帮助学生适应新生。家长为孩子代劳,恰恰缩小了孩子尝试和学习的空间,进而推迟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进程。

同时,家长也是孩子做一些课外作业的重要助手,甚至亲自上阵。做PPT、拍活动视频、调查课题,某些作业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范围,家长参与无可厚非,但这种“帮助”逐渐演变为家长间的较量,加剧了虚假的荣誉竞争,孩子技能、探索能力的锻炼机会却在其中湮没。

家长也自愿不自愿地为教师“分忧”,打印材料,购买活动物品,拿起红笔批改作业。家长热情相助的情况暂且不论,教师主动发“求助信号”,甚至光明正大地给家长布置作业,就失当了。就像厨师不会让顾客帮忙切菜,教师也不能利用家长的舐犊心理转移职责。因为教师有其不可推卸的职责,应该积极承担起教学工作和学校事务,如此,也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科学的教育服务。

家长做了孩子的作业,又做了教师的事,无疑模糊了家校关系。究其原因,家长或是为孩子增加“印象分”,或是出于对孩子的呵护,甚至带有溺爱的成分,而一些教师则利用自身在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地位,转嫁了责任。要明确,家庭教育侧重于培养孩子的性格涵养,监督纠正学习态度,而学校教育则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两者分工明确又精密合作,是理智的选择,倘若越界而行,业余人士为专业人士代劳,反而效果不佳。

具体而言,家长的责任不在检查作业的对错上,而在于督促孩子完成功课,关注孩子课后学习的过程,重视孩子的认真程度和学习态度。对于一些课外作业或者劳动,可以建议、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针对批改情况为学生解答疑难,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双方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家校互动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正常  非正常词条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词条  介入  介入词条  过多  过多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