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莫让教案沦为检查的花瓶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教案是上课的依据,可时下不少学校出现备课、教案、课堂三者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上课是凭着经验、按照“惯例”,课前看看教材,翻翻参考书,就算备课,教案多是把优秀教案集或往年旧教案重抄一遍。备课成为一种应付,教案直接沦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它们都与上课失去了联系,成为应付检查的“花瓶”。

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学校追求规范管理惹的祸。

近些年,很多学校都把“标准化”“规范化”作为管理追求的目标,凡事都制订严格的标准。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教师教案到学生作业……学校形成一整套大、全、细的目标管理体系,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要按标准执行,不得越标准半步。

教师的教案自然在“标准”“规范”之列。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一应俱全,每项内容都有详细的要求与格式。学校为确保教案整齐划一,方便检查,还发明了表格式教案,教师撰写教案就像学生做填空题一样,只需补满空格即可。

学校每次检查教案时,首先看缺不缺项,再看内容符不符合要求,至于内容是否是个人设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适合不适合学情,教案本身是无法体现的。因此,对于检查者来说,一个教案在符合“标准”,达到“规范”之后,优劣就看书写是否工整、认真。如是教案,上级检查时,桌上一摆,整齐划一,非常壮观;评估时全是硬指标,只管对照标准有则计分无则扣分即可,确实方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教学中推行规范化管理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管理者当明白,科学的管理不是把制度、标准当成教条,使其成为束缚教师行为的桎梏,而应是让制度和标准作为引领教师行动的指南,激发教师前行的推动器。

备课、教案、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对教案的评判,不应只注重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而应更注重对上课的指导意义。教案规范管理不能只看落在纸上的有形的内容,还要看教师是否落实于课堂中。标准应该有,但标准仅是一种底线要求,是为正常教学保驾护航,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像表格式教案,笔者就认为不切合实际。每个学科特点不一样、每节课教学的内容不一样,有些项目可能不需要,有时教学需要的项目又无处填,表格放在那里确是逼着教师填全、填满,但是表格的有限性会让想多写的教师“格满即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教案撰写,学校要有标准,但不能用僵化的表格去规范。

高明的管理者不会用形式固化标准,而是用内涵放大标准,鼓励教师在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实践,超越标准,不断创新。以教案管理为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改革教案评估模式。教案评估不能单纯以数量、项目、书写等表面形式来判定等级,要看其是不是实施于课堂,看教学效果的优劣。通过业务评估组经常性地观课、师生评议、阶段性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让教师不再机械地对照标准把功夫下在教案的外在形式上,而是下在教学实用的内涵上,切实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案的有用性、课堂的实效性。

二是教案实施分层管理。资深教师、骨干教师上起课来驾熟就轻,用一个几句话的提纲教案甚至一句话也没有的“心案”也可以把一节课上得酣畅淋漓。对于他们来说,“周查月结”时可免检。学期末学校可以回收他们的教案进行展览,并作为珍贵资料存入学校档案,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如此,他们非但不会因免检放松自己,反而会因为荣誉感和责任心对自己要求更高,备课时每一句话都会字斟句酌、每个教案都精益求精。对青年教师,教案不但要看内容是否全面、设计是否科学,还要看项目是否齐全,是否“按式而写”。此外,要鼓励他们以资深教师、骨干教师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如此青年教师会提升得更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让教案沦为检查的花瓶  莫让  莫让词条  沦为  沦为词条  花瓶  花瓶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检查  检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