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生“同室操戈”,教育当反思“丛林法则”

近日,广西灵山县中学一名高一男生在宿舍午休时被同宿舍一名男生用水果小刀刺死。“一言不合就拔刀”,近年来校内学生暴力伤害事件不断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也不断引来“教育到底怎么了”的质问。

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目前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导向,都应该反思一个重要问题:将“丛林法则”运用于教育会带来什么?

不知有多少人多少次地给学生或自家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草原上,每天太阳一出来,狮子和羚羊就开始了赛跑。狮子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羚羊就没有食物吃;羚羊知道,如果自己跑不过狮子就会被吃掉……”也有无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无数次地把这个故事讲给教师们听,让教师们不断强化自己和学生的“危机意识”。

丛林法则”的核心是竞争,关键词则有三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是让所有孩子成人成材。但现在的教育却只强调竞争。学校里,班与班之间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教师与教师之间竞争。竞争的主要不是分数,而是名次:上次如果考了第一名,那么下次第二名也算失败者;即使100分的题考了99分,但如果不是第一名,那就不是成功。而在家庭,每次考试后许多家长关心的首先也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名次,自家孩子的名次低于任何别人家孩子他们就受不了。

当然了,这种竞争的根源是四十年来已经几乎变成中国人“图腾”的高考制度,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社会阶层流动的“丛林法则”。我们尽管可以说高考是唯一“不看脸”的考试、高考制度是“最不坏”的选拔制度,但高考制度下,出现的一些教育异化现象,与教育使所有孩子成人成材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当教育以“竞争”为己任的时候,教育就不再是博爱和善良的了,而是自私和残酷的。因为在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指导原则的“竞争”教育之下,人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教育的内容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打败”自己的“敌人”而成为优胜者、食肉者。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中走出来的孩子,越是优胜者反而可能会越自私、越冷酷。高考制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它的变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教育对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和道德素养,让终身学习成为他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习惯。从品行上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诚实、善良、宽容、友爱的基本品质。

想用“丛林法则”达到上述目的,显然南辕北辙。因此教育必须首先反思将“丛林法则”运用于教育的正当性,当然这也需要全社会发力。首先,教师必须以一颗博爱之心、向善之心合理施教,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不能用分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要再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奖惩教师,因为这样做是逼着教师去“作恶”。再次,政府部门和社会不要再“炒状元”和用高考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因为这是用利益诱导学校去“作恶”。最后,每一个家庭都一定要把孩子“成人”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成材成人,分数、名次又有何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同室操戈  同室操戈词条  丛林  丛林词条  法则  法则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教育评论教师

 教师读书不要太“专业”

偶尔在微信读到一位时下的学界“大鳄”谈读书的一篇文章,这位先生热心基础教育,而且拥有相当的话语权,他的高论勾起了我对教师读书的一点联想。当下教师算不算读书人?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