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不能“目中无人”

工作中常常听见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习惯差、不服管、不愿学。课堂上,老师们讲课很卖力,讲得也很精彩,但学生们却学得没劲,效果很不理想。老师们普遍感到苦恼: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层面是否做到了“目中有人”

“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发展,帮助孩子自我完善,为他们将来过上幸福、美好而有尊严的生活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学生可以学业成绩不好,但是绝不能颓废、丧失信心,让心灵蒙上阴影。而这一切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把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当“人”看,关爱学生,特别是关爱学习困难和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

“目中有人”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程设计。对于学情要多加分析,追根溯源,相机教导,不可简单粗暴。教育者即服务者、引导者,不是统治者、控制者。青春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易叛逆,教师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智慧引导,因材施教,于无声处浸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跳出教学看教育,反思教育行为是否高高在上,是否只有冷冰冰的班规、制度和干巴巴的语言,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他们的认可,点燃他们心中那一团奋进之火。

“目中有人”要求课堂要能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梯级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合作、探究,并能有效表达。注重教学的“适切性”,学生学会没有,学会了多少,哪些还不会,教师都要精准了解,适时推进。

教学活动的内容是“用教材教”,但绝不是教完教材就万事大吉了。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班级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起来,吸引学生。“有趣”的课堂,学生喜欢,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正如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目中有人”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的培养。成人总是担心、质疑孩子们的能力,不敢放手、不愿放手,这其实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不利于发展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不仅有被动的“听讲权”、课后“作业权”,还应该拥有“学习权”。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予他们学习方法支持和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等。

同时,一个班级内的学生需要得到公平的对待。人为将成绩优秀的群体与其他层次学生割裂开来,将学困生边缘化,这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落差。教师可以采取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协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助互惠学习。学生在与伙伴的交流中会获得不同于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感受学习行为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说,“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教育者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关心、理解学生,做到“目中有人”,不将世俗的偏见带进教育,学校教育这条通往智慧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不能“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