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学拆围墙,需先拆“思维的墙”

最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针对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601名大学生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8%的受访大学生在校内遭遇过校外不明人员的骚扰;65.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没有遭遇过不明校外人士的骚扰,但周围的同学中有遭遇过。(5月15日中国青年网)

基于校园安全考虑,前段时间,中山大学发布“限外令”,引发了中大校友及网民的热议。有校友认为,此举有违中大一向的开放精神;学生则认为,此举有利于维护校园治安环境。

大学能否对外开放,甚至能否拆掉围墙,绕不开“校园安全”这个话题。不可否认,大学对外开放,的确对校园的安宁和安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此题并非无解。只要学校管理者积极应对,敢于作为,其影响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降到最低。

欧美许多国家的知名大学没有围墙,但师生是安全的,教学秩序是正常的。湖南省长沙县政府在拆除机关大院前,有官员担心安全没有保障。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从拆掉大院到现在,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也没有出现过治安和刑事案件。由此可见,围墙并非校园安全的“保护墙”。

中山大学发布“限外令”后,有人质疑,这是“无奈之举”,还是“无能之策”?在笔者看来,“限外令”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无能之策”。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封闭式管理,才能够确保校园及师生人身安全。这种“封闭思维”也是“懒政思维”,把安全管理简化为“围墙管理”,把管理的主体从人转移到物,安全预防以物防为主,这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本末倒置。

而许多大学生则形成了一种依赖症——学校围墙是“保护墙”,把人身安全依托给围墙,失去围墙,安全便失去保障。可是,在围墙的保护下,有些大学生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实际上,这种封闭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更大,学生在校园里,有围墙保护,走出校园,谁保护?

归根到底,大学围墙之所以能够坚挺,是因为背后有一道更为坚固的“思维的墙”。这堵“思维的墙”既禁锢着大学的开放精神,也制约着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想拆除学校围墙,必须先拆除这堵“思维的墙”。

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摒弃“封闭管理思维”,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既要为学生现在的安全考虑,也要为学生今后的安全考虑。从长计议,开放管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安全更有益。

另一方面,广大学生要摒弃“围墙保护思维”,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建立安全“防火墙”。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关键是要打破“围墙保护思维”,才能建立安全“防火墙”。因此,每个大学生必须明白,围墙只是一个“重重的壳”,安全“防火墙”才是终生的护身符。

大学校园不是“禁地”,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秉承开放包容精神的大学开放校园,甚至拆除围墙,是必然的。但是,要有学校敢为人先。

拆除学校围墙并不难,难的是拆除“思维的墙”,更难的是在广大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防火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拆墙建墙固然难,但只要学校管理者具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勇于“为之”,则任重而道不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围墙  围墙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