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引导教师读书岂能是“多此一举”?

为深入推进“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本学期县教育局向全县教师推荐了几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必读书,要求教师在工作之余读完。此举一出,立即在教师中引起较大反响,有教师说:“教育局真是多此一举,教师读什么书啊,只要备好课、上好课就行了!”

引导教师读书真的是多此一举?难道教师除了备课、上课之外,就不需要再读书?《论语》中,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以一个师者的身份阐明自己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待“教”,要做到“诲人不倦”;对待“学”,要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方能“为师”;唯有做到“诲人不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范”。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默而识之”,通过读书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个比喻形象地概括了教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量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如果不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就很难搞清“一碗水”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很难针对不同的知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灌输”,学生学到的也是“一碗”没有灵性的死知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读书虽然不能穷尽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但教师首先要学好、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语文教师除了学好语言文学的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读一些历史、地理以及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书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不但要学习这些知识,而且要把这些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厚积薄发、随时应用。学了记不住等于白学,记住了不会应用也是白学。

其次,教师读书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做到“学而不厌”。读书有时候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远不如打牌、喝酒、上网玩游戏等活动轻松愉快,况且教师每天还要上课、备课、管理学生,用于个人读书的时间的确少之又少。但是,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必须做到“学而不厌”,“厌”字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厌倦,二是满足。学而不厌,就是对学习永不厌倦、永不满足,因此读书应当成为教师正常的生活方式,成为教师终身的职业追求,要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教师要狠下心来,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坚持读书学习,可以围绕自己所教学科,制订一个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读书计划,自我督促,自我约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学识修养。

三是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努力做到“诲人不倦”。 所谓“诲人不倦”,既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包含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和责任。同样的知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还有小部分学生没有学会,教师利用当天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直到学生把当天所学知识弄懂、学会,这是“诲人不倦”;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言放弃,持之以恒地进行说服教育,直至学生改正缺点、错误,这也是“诲人不倦”;对于教学上的一个难题,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思考,甚至利用休息时间撰写教学案,使问题迎刃而解,取得了最佳教学效果,这更是“诲人不倦”。因此,教师的“诲人不倦”,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幸福感和奉献精神上。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没有长期读书和实践经验积累,很难做到“诲人不倦”。

由此可见,引导教师读书并非多此一举,孔子所倡导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该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修养。这三点,孔子都做到了,所以他成了圣人、仁者,成了“大成至圣先师”,成了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学习,无私奉献,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此一举  多此一举词条  岂能  岂能词条  引导  引导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