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生不接受批评,老师应反求诸己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文章指出:一遇批评,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要么向家长“告状”。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听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评,你竟敢批评,那还了得?

不可否认,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并非家长一手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叠加而成的。只从家庭教育一个方面寻找原因,于事无补。

学生为什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作为批评者的老师需要反求诸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被批评的学生对批评是否有“过敏”反应?批评是否缺乏艺术?批评的方式乃至批评的措辞或语气是否恰当?当学生不能接受批评时,有的老师只是抱怨学生和家长,缺少必要的反思和追问。

老师批评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要么向家长“告状”,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这极有可能是因为药不对症,需要另开药方。

教育学生的手段千万种,批评只是其中的一种。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未必只有批评这剂药。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小女孩为生病的奶奶摘花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小女孩一定会很委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批评产生反感。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批评小女孩,而是奖励她两朵花,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不可能没有批评,但批评要因人而异。

打过点滴的人都知道,打点滴之前,都要做皮试,这是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果不做皮试,直接打点滴,即便使用的是良药,也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危及生命安全。同样的道理,即便批评是良药,也未必适用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对批评有“过敏”反应的学生,如果固执地使用批评的手段,只会两败俱伤。批评学生前的“皮试”环节,必不可少。如果学生对批评有“过敏”反应,则需要放弃批评,尝试其他的教育方式。对于没有“过敏”反应的学生,老师批评他们也要讲究方法。

曾经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同事对我进行批评,尽管都有事实依据,也确实是我存在的问题,但是面对不同的批评,我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批评令我很舒坦,能坦然接受;有的批评令我很反感,难以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批评的艺术有高低。

很多时候,批评已经变味,老师把批评当作目的,为批评而批评,更不谈批评的艺术。特别是有的老师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犯错的学生,或放大学生的问题,或新账旧账一起算,没有顾及学生的面子,没有维护学生的尊严。这种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学生能欣然接受吗?

批评可以是绿色的、甜甜的。批评学生的方式很多,对于不同性格、接受不同家庭教育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批评方式,都需要权衡利弊,三思而行。哪怕是批评的措辞和语气,都要细细斟酌。

重话可以轻说。批评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公开的,也并不一定是严厉的。间接批评、单独批评、柔和批评的作用未必不及直接的批评、公开的批评、严厉的批评。批评能否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老师是否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词条  批评  批评词条  接受  接受词条  老师  老师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教育评论德育

 不妨给德育加点“调料”

尽管德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现今不少学生对德育却缺乏热情与兴趣,甚至在有的学生眼里,德育成了“枯燥与教条”的代名词。除了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