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一个过程

近日,参加了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成立暨培训会议。分组讨论时,有委员指出信息技术对教学并没有起到实质的改进作用,相反,班班通、平板等设备的使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实施,让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上网、玩手机合法化,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导致了他们的成绩下滑,不少家长甚至向学校提出要拆掉班班通,将教室恢复到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原始”教学时代。

家长有如此想法,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不仅是家长,不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也抱类似态度,这是因为:第一,信息技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所得不尽如人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第三,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远快于应用推进的速度,往往一种设备教师还没有学会,另一种新设备又推出来了。比如,我们这里的电子白板刚刚装上不到两年,现在又换成了新式一体机,老师们又得重新开始摸索,连基本操作都未能掌握,更不用说改进教学提高效率了。第四,对家长来说,他们对信息技术的预期过高,原以为使用了现代化工具,孩子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结果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反倒有所下降,家长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这些问题是当前制约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瓶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幅度、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小,成为当下每位教育工作者和“互联网+教育”软硬件研发者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方便,更是工作、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但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其推进过程易缓不易急,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只能引领,不能强迫,要将信息技术的效用不断“物化”,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让教师不但用得方便,还感到提高了效率;让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还学到了知识;让家长看到,不但减轻了孩子负担,还能提高成绩。唯有如此,教师才愿用,学生才能用,家长才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设备技术配备方面。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推进是一个过程,与教育深度融合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的不是设备的更新换代,而是使用,不能为了追求设备与技术的领先,一种新设备师生还未学会又换另外一种更新的设备。在一定时期内,设备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其次,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要讲求连续性。众所周知,当下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已经不是按年算,而是按月、按天。教育信息技术会随之不断更新升级,研发者应当注意,教育信息化设备技术的更新升级一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不能过于突兀,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随意另起炉灶,每次升级应是带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便利,而不是让他们重头开始。

二是在使用培训方面。一种新设备新技术再好,不会使用也是零。过去每上一种新设备,单位也会都请厂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可是这个培训只是讲这个设备如何开、如何关之类的纯技术培训,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使用,有何效果。这样培训完毕,教师想用却还是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做起,因此很少主动应用。如何提升教师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那就不仅要让教师知道这个设备如何用,更要让教师知道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可以用以及用后能收到什么效果。在这方面可采用典型引路和活动推动两种形式。

所谓典型引路,就像房屋装修的样板房一样,对于某种新设备或新技术,先请一名或几名教师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进行试验,理清思路,摸出套路,搞出样板,结出硕果,然后逐步推广。教师学习有了榜样,做起来有了方法,就能避免盲人摸象。而且,就像看到了汽车确实比自行车快一样,看到了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省事、省力、效果好,谁不打心眼里想着用呢?

所谓活动推动,就是针对某种新设备新技术的特性进行教学比武活动,挖掘新设备新技术的潜力,放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功效,让新设备新技术得到教师的认可,成为教师教学得心应手、不可或缺的教学用具,将对其的使用内化成教学基本素质,以此真正实现新设备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是对学生强化引领指导和监督。确如家长担心的那样,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缤纷世界,可能会眼花缭乱,迷失了方向。为此,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的引领、指导和监督,培养他们正确有效地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其负作用。

四是对家长加强宣传。个别家长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功效缺乏全面了解。除了给家长讲清孩子学习、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之外,还可以采取家长进学校、进课堂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让家长放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词条  融合  融合词条  过程  过程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技术  技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