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找准乡村教师往城市学校“移民”的症结

近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呈现“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受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政策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乡村学校生师比持续下降。(12月26日新华社)

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的确是件大好事。要知道,曾经好长一段时间,由于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乡村教师也往城市学校流动,形成城市学校师生超编超员,乡村偏远学校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的恶性循环。乡村学校留不住教师,教师“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义务教育的失衡,乡村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之所以出现教师“移民”,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是罪魁祸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常把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老师的标准,学校把培养能升重点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于是“快慢班”出现,快班生源拥挤,慢班生源偏少;城市生源猛涨,乡村生源流失。这样,乡村教师就想办法往条件好的城市学校流动,教师“移民”出现了。

第二,“名校效应”是助推器。一些地方以抓重点学校教育、提高本地教育知名度为由,推行“名校”战略,看似“抓改革,转观念”,实则抱住“应试教育”不放。他们为重点学校招生、招师开绿灯,“尖子生”、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进入重点学校,造成重点学校师生人数猛增,教师超编;乡村学校则生源不足,教师缺编,不少教学楼闲置。同时,城区重点学校生源越好、骨干教师越多,教学质量、升学率就越高,政府投入就越大,学校发展就越快;乡村学校就苦了,“尖子生”跑了,骨干教师走了,教学质量滑坡了,升学率降低了,教育投入就小了,办学条件差,学校压力大,教师“移民”就更剧烈。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之急需,是广大民众之期盼。要缓解教师“移民”现象,就要努力谱写好“两部曲”。

一方面,政府要构建城乡教育的“公平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给农村学校以政策倾斜,依法保障教师合理待遇,使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同时,取消名校,关闭其招生、招师的绿灯,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城市教师到乡下支教、乡下教师到城市顶岗等制度,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谱写敬业奉献的“育才曲”。如今,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对不少乡镇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进行了整合重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好转,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我们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励教师勇于、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并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用高质量的教育遏止学生无序流动。

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深入关注。的确,要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杜绝师生“择校风”的蔓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任重而道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要明确“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长远意识”,共同携手,多管齐下,有效根治教师“移民”现象,为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有的贡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症结  症结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移民  移民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