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生不会倾听都是教师“一言堂”惹的祸

我国台湾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

李玉贵老师的这一段话,切中当下的课堂特别是小学课堂的弊端。大多数小学生只想表现自己,只想自己说话,不愿意、也不会倾听其他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以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小学生天性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缺乏听别人说的耐心,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举手抢着回答问题,一旦教师指定了发言的同学,其余同学便会唉声叹气,垂头丧气,思想开小差或者做别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课堂规则的首要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但这个“听讲”,指的只是听教师讲,而非学生说。新课程改革虽然要求以学生为本,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但观察教师课堂,你会发现,这个展示只是学生向教师展示,而非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发言不是面向全体同学,而是面向教师;不是从内心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只想回答教师的提问,得到教师的肯定,因为教师是唯一的、最终的评判官,发言同学只需要对教师负责。尽管教师也可能让其他同学评判,也不过是象征性地走走过场而已,最后还是教师一锤定音。

学生只向教师汇报,对教师负责,不愿、不会倾听同学发言,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听”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听”不但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对书本不同的理解,更可以得到书本上没有的见解与观点;而单向的“说”,只是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只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并不一定有真正的价值。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如果只说不听,那所学知识就只能是个人的一厢情愿,极有可能跑偏了方向;反之,如果只听不说,那不过是只电脑硬盘,学习只是一种记录而已。因而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个体不仅要识记课本上的知识,更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讨论、探究,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深化、升华这些知识,生成新知。只有通过说与听,不断往返重复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学生为什么思维不够活跃?为什么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其关键就在于,学生还停留在单向地“听”,只听老师讲,不听其他人(同学)说。如果非说课堂上也有学生在“说”,那也只不过是鹦鹉学舌,重复老师的话或者标准答案而已,因为不这样,就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换言之,现在的课堂,无论教师是否走下了讲台,小组是否选出代表展示,其实质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也就不能怪学生不愿听、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因为其他同学发言与自己的话并无二致,没有什么新奇的、可听的内容,缺少听的价值。

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倾听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对他人的尊重,更要让学生知道“听”的权利和义务,要让他搞清楚听什么?听完后要做些什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改革不能只讲求表面形式的变化,从站在讲台上讲,转向站在学生中间讲,由原来的举手回答变成小组代表发言。

要切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向知识的引领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言,阐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其他学生做发言者的评判官、补充者、辩论对手,从发言者中听出“真金”,辨出“异端”,在听与说的交流、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分享,观点的升华,智慧的共升。如是,课堂才会真正热闹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我们的教育也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言堂  一言堂词条  倾听  倾听词条  不会  不会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