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专家和名师不怕多,就怕不安心“蹲地头”

昨天在蒲公英评论网(http://pgy.voice.edu.cn)读到《基层教师为何对有些“专家”很不屑?》和《“名师”人头攒动,几人堪称教育家?》两篇文章。两位作者都批判了时下教育业态中“专家”、“名师”的产出机制及其热衷“跑场子”之现状。这让我心跳加速,耳根发热。因为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很羡慕那些顶着“专家”、“名师”头衔的“空中飞人”。

首先,“学愈博,思愈远”,学问愈是博大,教育的视野就越发开阔、深远。这与西方主流文化传承标杆的英国伊顿公学要求教师应是“跨文化跨学科的狐狸”,读和写是教师不可替代的“咖啡伴侣”异曲同工。“睿智狡猾的狐狸”加上“跨文化跨学科”之博学,自然而然会口齿生香、幽默风趣。而所谓教育专家,“常年在国内飞来飞去,四处讲学,报告里连例子都没有变”,人拥有的时间是恒定的,他们哪来时间更新充电呢?如何在课堂让孩子们“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毕竟教师的专业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其次,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亚瑟·本森在《为师之道》中坦言,教师职业“不可能在名利场上有太大的收获”。做教师要有“定力”, 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去年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和章太炎的书籍,起始以为短浅,因杂念难去,一直难窥门径,盘桓不前。近日静下心来,细啃慢嚼,竟柳暗花明而粗知内中乾坤。普通的读书行为尚且如此,“专家”和“名师”以“跑场子”的心态做学问,我看够呛。

再次,立足课堂,自觉觉人,教育没有“完成时”。 不少“专家”和“名师”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创造与众不同的“理念”,打出自己的旗帜。其实,课堂教学是“有心栽花花自成,无心插柳柳无荫”,学生是一拨一拨儿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学情而异,长期南来北往的“跑场子”势必出现“教学肌无力”。同时,教育教学的备讲辅改考,犹如农人播种、施肥、除草和收割,工序一道都不能少。难以理解“一学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讲学布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顶呱呱”这种“神特技”是如何炼成的。

有鉴于此,“专家”和“名师”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应“教别人种田,荒了自家的地”;应安心地“蹲地头”,而莫热衷“跑场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地头  地头词条  名师  名师词条  安心  安心词条  不怕  不怕词条  专家  专家词条  
教育评论公开课

 示范课要力戒“三秀”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总感觉不吐不快。上公开课、听公开课、评公开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自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示范性,更重要的是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