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究竟是不是“灵魂工程师”?

教师究竟是不是“灵魂工程师”,这是个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要做出判断,前提是要看我们怎样对待教育。这有两层基本的意思,一是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二是社会怎样对待教育和教师

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也就是教师怎样认识教育的功能或者怎样定位自己的工作。这也有两种基本定位,即“教书”和“育人”。如果只用“教书”定位教师的工作,那么教师与技师就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如果用“育人”定位教师的工作,则不论“育什么人”还是“怎样育人”都是涉及精神(灵魂)的工作,做个类比的话,似作家,似牧师,但不似工匠。这样说来,“灵魂工程师”就不应该是不能接受的了。

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既不能单纯地界定为“教书”,也不能只局限于“育人”,而应该是“教书育人”:既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也让学生学会做人、健康成长。“教书”是一种专业技术,可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育人”则是一种精神塑造,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人格修养和对职业境界的追求。教师要能担当“育人”的使命,自己首先就必须具有纯净、醇厚的灵魂,要有悲天悯人、春风化雨的大格局、大胸怀。“教书”和“育人”是不能被割裂的,在“教书”中“育人”,才是应有的境界。因此,如果把“教书”对应于“技术”,而把“育人”对应于“道德”,那仍然是不正确的。

问题是,有一部分教师只愿意接受自己“教书”(专业技术)的身份,而不愿意接受“育人”的职能。因此,一说“灵魂工程师”他们就反感,事实上他们也担不起“灵魂工程师”的重任。而当一部分教师只教书而放弃了育人的责任的时候,教育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地摆在学校和社会面前。

说到社会怎样对待教师职业的问题,我先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有一年,我的一位邻居兄长在外面打工遇事故身亡,村邻们推举我为代表带一个亲属团远赴千里处理此事。我周旋于工程方与亲属团之间,还要到当地一些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与我们本地劳务部门、公安部门等取得联系。事情基本得到了各方都满意的处理,而我则得到了这样一句评价:“你这样一个人当一个老师太可惜了。”这就是社会上许多人眼中的教师形象,他们认为老师就是一群最没用的人。

教师职业的要求,有关部门的规定也是充满了矛盾。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行为规范,基本是从“教书”的角度出发制定的,而一旦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时,用“教书”的规范却基本无法解决,于是就从“育人”的角度进行谴责或者问责。一方面是从道德上谴责教师,一方面又用“心理健康”来解释学生问题。当有人提到教育行为应当建立在师生的“感情”基础上时,有人就说,教师只是个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谈“感情”是荒唐的。殊不知,不谈“感情”,“育人”便无从谈起,心理健康也无从谈起!

再说“师德”概念中的矛盾。从法学的角度讲,“法律”和“道德”同属社会规范的范畴,但法律是强制执行的,道德是由社会风俗和舆论来维系的。既然这样,有关部门怎么能用一个本该由舆论维系的“师德”来代替部门制度甚至法律呢?事实上,在一些学校或一些教师和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换个地方,那就应该属于治安问题或者民法范畴的问题,甚至刑法范畴的问题,但既然发生在学校,而“专业技术”规范又不能解决,于是有关部门就用“师德”来解决教师问题,用“心理健康”解决学生问题,结果却是包脓养疮,没法探及病源即“育人”问题。

因此,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追究的并不是“师德”问题,而是教师不“育人”的问题。但这一点,从目前来讲又是无法追究的。因为第一,“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给“育人”以明确的定位,第二,教师享受到的待遇也只是“专业技术”的待遇而不是“灵魂工程师”的待遇。

综上所述,我认为给教师以“灵魂工程师”的定位是没有错的,但遭到老师们的质疑也是必然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即只做“专业技术人员”而不做“灵魂工程师”。其次,社会要给教师定好位,要赋予教师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和权利,当然同时也要让他们享受能与“灵魂工程师”匹配的待遇。再次,要按“灵魂工程师”的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最后,改变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这个职业需要大智慧、高情商和大爱心的人来做,而不是那些“只会上课”的人能胜任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究竟  究竟词条  灵魂  灵魂词条  工程师  工程师词条  是不是  是不是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