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无校籍管理”不是拿来就能用

为尽快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素质能力薄弱和向城镇学校流动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文件,统筹管理县域内师资,实行“无校籍管理”,推动教师轮岗交流,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此举,可能行之有效,但也可能给教师管理和教师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现行的县域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行政管理框架上的,教师入编、工资发放、职称评定、考核评优和教师培训等,走的是“县-镇(乡)-校”路线。“无校籍管理”将打破这个人事管理框架,另辟路线。如涉及到岗位职数和职称等级等的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在县域内重新进行审核。如果出现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和有职无聘等问题,势必伤害到部分教师的利益,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当下的教师个人管理由其所在学校进行,校长对上级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任务分配、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价等管理,“教师听校长的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而“无校籍”的教师不是“单位人”,将会经常变换任教学校。频繁变换任教地点会导致学校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无力或粗暴,“教师不听校长的话”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目前在教师入编和流动上许多地方采用的是“逢进必考”和择优遴选的制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入编和流动而产生的“权力寻租”问题。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区县教育部门将在教师调整上更加“集权”,这将为“权力寻租”创设便利条件,教师的个人权利可能会严重受损。

第四,“无校籍管理”还可能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严重受挫。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学校和课堂,“无校籍管理”下的教师频繁变换学校至少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校本研修失去连续性,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二是教师失去归属感,难以融入新学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被阻隔或放缓。如此,学校难以引领教师成长。

笔者以为,试点“无校籍管理”的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操作,有效解决上述可能出现的四个问题,让“无校籍管理”真正实现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目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拿来  拿来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