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评论大赛】拿校训来评判高校成就未免太不理智了

尽管大学校训被许多学者称为一所大学的“精气神、育人纲”,南都数据分析却发现,我国大学校训缺乏独特性,909所高校的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学”和“德”两字出现频率最高,均在400次左右。(6月9日南方都市报)

大学校训马甲相撞是一个老问题了,如今再次被提出来依旧让不少网友愤愤不平,纷纷吐槽,千校一面,审美疲劳,连最该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也面目模糊,有的网友甚至将校训与高校的校风直接挂钩,其实不必夸大校训的意义,也不必怀疑国内某些高校的实力,校风与校训不是一回事,与学校实力更不是一回事。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合,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导集团、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报告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作用和它的权威力量。

校训“撞衫”这件事上,如果你还认为校风等于校训,那你就输了,要知道,既然是高校,就承载着教书育人之重任,“学”和“德”出现率最高,有什么好奇的?好词就那么多,你可以用的词汇我就不可以用了吗?而且汉字所包含的和所表达的寓意也大有不同,既然把这些好词都用在了教育界,那肯定是承担着共同使命的同时展露着不一样的面庞,如果非得在字面上找不同,那岂不是钻牛角尖了么?

拿国内高校的校训和国外大学的比较一下,国内为什么没有出现像美国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永远吹拂”之类长句型式的校训呢?最终还是取决于建校背景和发展历程。校训趋于苟同,定有诸多因素,这个原因包括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在于大多高校的建立时间和校训确定时间大都在建国初期或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之为经典的文典和字词有限,基于客观原因,不少高校在主观上不约而同地把博学、厚德、勤奋、求实等词汇当作校训,这可以理解为那个年代产生的意外。

我国高校多为公立,处于国家体制内个性不足也很正常。而西方一些高校不少是私立学校,办学较为自由,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校训,自己内部说了算,因此它们的校训较为灵动,很有个性,这是机动性的选择,西方活跃的思想氛围和语言文字的特点也成为了它们校训具有个性特点的两个原因。当然,近年来我国也有部分高校选择了西方高校长句型式、简单明了的语句作为校训,一些在各方面看起来都很新颖的校训有了面世的机会,而这一部分高校被称为民办高校。

将视角从校训同一化调转过来,反观那些著名的公立高校,它们绝不缺少才华,更不缺少底蕴,如果仅仅通过校训来判断高校成就,未免太不理智了。审视之下,一个个高校也是各自“有料”,如果非得找一下它们的软肋,我想应该是缺乏“我能,我行,我怕谁”的自信和霸气,除了想一想以外,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倘若它们真的拿出了一些较有个性的校训,恐怕也难以获得批准,或者在那个时候要面对的将会是另一番刺耳的评论。如果给高校来一个放任不管式的松绑,让高校有绝对充分的办学自由权,彻底破除高校行政化现象,我国的教育系统恐怕要大乱。如果非得出现了诸多的“不一样”,那也只怕奇葩层出不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训  校训词条  评判  评判词条  未免  未免词条  不理  不理词条  成就  成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