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评价自主招生不能只拿公平说事

2015年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77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已全部亮相。如何看待或评估自主招生,社会上显然有不同观点,最近有媒体刊文指出,自主招生强化了城乡失衡。该文通过分析K高校2005年至2009年由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录取的12712名本科生的综合数据,发现5年中,统考录取的学生约有16.4%为农村户籍,而自主招生中仅为5.4%。特别是2005年至2007年,自主招生中录取的农村户籍学生不足5%。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都远未达到城乡均衡,且在自主招生中失衡更为严重。

这里我们无意质疑“失衡说”所采用的数据和相关结论是否科学,除了依据2005年至2009年的数字来讨论几乎每年都有变动的高考改革,容易给人过时的感觉之外,作者在没有搞清楚自主招生的首要目的前,随意“评估”难免有信口开河之嫌。

近年来,中国高校中的翘楚纷纷探索自主招生,其中当然内含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意思,但目标所指首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而是潜力面前人人平等。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中国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性价比不高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发展水平日益接近世界前列,国家战略已经由“学习,学习,再学习”调整为“创新,创新,再创新”。在“钱学森之问”挑破了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大弊端的情况下,再只认考卷,不认考卷无法评估在未来更具决定性作用的个人素质,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吗?在就业市场大学生几乎人满为患,工资水平趋于下降;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工资低于体力劳动者,出现新一轮体脑倒挂现象;当“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基层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正逐渐转移到“没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时,再来谈论自主招生与“城乡失衡”的关系,是否本身就选错了题目?

“失衡说”的作者很清楚,自主招生不只解决公平问题,还要解决效率问题,即怎么让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国家预期的目标,但实际上却略过效率评估,一味纠缠于“城乡失衡”,好像不知道迫切需要创新的当下,国家“唯才是举”,如果自主招生不能选拔出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再公平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公平和效率始终是现代社会的两大目标,教育和高考改革也莫不能外。但在不同国度和不同时期,两个目标必须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必须排个顺序,优先考虑公平,还是效率。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把公平列为首要目标,不惜牺牲效率的代价,来维护“考卷面前,人人平等”,结果造成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学习没有乐趣、素质培养效果差。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很多优秀学生“用脚投票”,去了海外留学,而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为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社会公平,悄然转变为“公平与效率并重”,并开始通过自主招生的推进,逐步加大效率提升的比重,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看不到这样的变化及其内在动力,就会在评估自主招生的成效时,把目标搞错。到时,数据再精确、论证再严谨,统统都没有意义。

强调自主招生的首要目标在于“为国选人”,并不等于说从此教育就不需要考虑公平问题。而是一方面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并非只有自主招生一个举措,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其他有助于公平的举措来平衡之,没必要一定要自主招生“两全其美”。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公平,但寄希望通过教育公平来实现社会公平,不如寄希望于推进社会公平来提升教育公平。学者呼吁教育公平,多少只是因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更加艰难,只能退而求其次。现实是只要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存在,再多的教育公平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也有很多不公平摆在面前,如完成学业也未必能找到心仪的职业和岗位,教育公平在社会公平面前,多少时候只是海市蜃楼?“失衡说”还不该清醒清醒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评价自主招生不能只拿公平说事  公平  公平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  招生  招生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