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校改革最重要的是淡化“官念”

有媒体报道,宁波市江东区某小学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师生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任职一个月,1名教师带4名学生,除了定期听课、召开座谈会、参与行政会议等活动外,执行校长还得提出对学校建设的建议,并进行实践,为学校管理出谋划策。据该校校长介绍,执行校长的身份“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家校园主人翁的意识”。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但是,笔者觉得,执行校长的身份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家的“官念”。或者说,是通过强化“官念”来强化主人翁意识。

首先,执行校长是“官”,可以享受职务津贴。别看校长前面有“执行”二字,却是名副其实的校长,既拥有专门的办公室,又享受职务津贴。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给予执行校长一定的津贴,无可非议,毕竟执行校长既要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还要履行执行校长的岗位职责。但是,给予执行校长的津贴是“职务津贴”,这是不是在告诉大家,执行校长也是“官”?

其次,执行校长的权力大,可以下命令。有一种调侃,不要把村干部不当干部。换一种说法,不要把执行校长不当校长。执行校长虽然是临时的,只有一个月的任期,可是“他们的权力可大着呢”,“能直接给学校中层下命令”。管理学校是否就是“下命令”,暂且不论。但是,给予执行校长“能直接给学校中层下命令”的权力,是不是在向执行校长们灌输“官念”呢?你就是他们的上级,你就可以命令他们。

此外,执行校长上岗后,充当了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执行校长就像一线观察员,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检查卫生、早读巡视、进校督查……很显然,执行校长尽管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是在替学校管理者“代劳”。如此,校长的负担减轻了,其他管理人员的负担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能够转嫁给执行校长们,那么老师的负担是否可以转嫁给执行老师呢?如果不行,就是在强化大家的“官念”,管理者能够设计和出台对自己有利的制度。

其实,建立执行校长制度没有错,问题是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瑕疵。当然,这些瑕疵可以修复,使这个制度更完善,更完美。一是设立执行校长义务岗位。既然设计这个制度的初衷是强化大家校园主人翁的意识,就可以设立执行校长义务岗位,让执行校长当义工,或许能够更加强化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二是精减其他管理岗位。一所学校按要求设置管理岗位,配备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配备齐全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处室,增加管理人员,这对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而设置了执行校长岗位,很有必要减掉一个其他管理岗位。三是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对执行校长,要多强化服务意识,少灌输权力意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淡化  淡化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