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有了公共意识,才能带着教养上路

4月29日下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一条“上海少年地铁内呕吐,用纸擦干净后下车”的微博,在不到两个小时时间内就被网民点赞近2万次。(4月30日人民网)

多数点赞网友认为,俩孩子有教养、有公德心,应该点赞,值得学习。但笔者同网友一样,更期待“这些举手之劳不再是新闻,而是常态”。那么,该如何让“擦干呕吐物下车”成为每个人的共同选择呢?又靠什么让公众都能自觉地做到带着教养上路呢?

“擦干呕吐物下车”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细小举动,但引来了众多点赞,可见“擦干呕吐物下车”在公共空间中,并没有成为我们的自觉选择。那些自以为聪明插队的人,偷越栏杆的人以及随意践踏绿化带的人,世博会期间假扮“残障人士”的人,都足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带着教养上路,而原因就在于公共意识的匮乏。被网民点赞近2万次的“擦干呕吐物下车”行为,反证着大家对公共意识勃发的渴望。

一般认为,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则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体现的是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梁启超先生从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解读了公共意识,在《新民说•公德》一书中指出,道德的目的就是“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擦干呕吐物下车”是公共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擦干呕吐物下车”反映了个体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一般要求,是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更深层次地说,这也体现了公共文明。公共文明应成为个体在公共空间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但尴尬的是,不少人认识不到这点,或者认识到了,却无法身体力行。就“擦干呕吐物下车”行为来说,我们看到了公德的无形约束力量和自觉遵从公德的积极意识,点赞的诉求不仅仅是表扬,是为了更多的人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现实中,不少个体公共意识匮乏,对于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责任少有关心,但对私利念念不忘、斤斤计较。常识告诉我们,公民具有公共意识,才被当作个体在智能和情感上成熟的标志。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精心算计、盘算,一遇到公共事物、公共问题,就退避三舍的做法,是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擦干呕吐物下车”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内在的评价尺度,启示我们要担当起作为社会主体的义务,意识到要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底线就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从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期待“擦干呕吐物下车”发挥辐射效果,通过学生身上体现的强烈公共意识,感染辐射周围身边公共意识弱的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公共意识的提高。

作为社会一分子,自觉关心公共生活,呵护公共空间,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公共意识勃发基础之上。一句话,有了公共意识,才能带着教养上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养  教养词条  上路  上路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  公共  公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