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语言狂欢”宜疏不宜堵

“X丝”“撕X”“X格”……这些让人难以启齿的词汇,现在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出版物上,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词汇。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认为,语言的更新发展不可改变,新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遣词用句应有底线,尤其是在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新华每日电讯3月15日)

诚然在当代这样一个自媒体盛行的微时代,网络语言拥有了众多的社会话语权,各种流行词汇的出现就是一种体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地步,对于“语言狂欢”不必过于杞人忧天,但是应当看到语言狂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成因。

既然这些都是时髦词汇,它的存在就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所以有代表说的对语言的管理与规范就无从谈起了,它自身的规律就决定了不需要额外的规范与管理。再者既然是一种语言,它对普通老百姓和大众来说是可选择的,至于能否被选择源于民众的需求与需要,媒体、出版物等对词汇的选择不一定会引发民众的日常使用。也正是因为平常“官方规范用语”太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抗衡才会在社会拥有立足之地,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流行词汇的出现恰逢其时,体现了一种合理的社会需求与诉求。

再有,我们也应看到“语言狂欢”中的网络用语也有其独特价值。这些流行用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民智大开的一种象征。同时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语言,它也是对过往历史的印证,当问你过去的2013、2014发生了什么时,那些流行词汇与语言就成了当年的经典与标签。不仅如此,它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再往前推30年,我们有吗?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早就有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民意,是另一种不同于上访、诉讼等表达形式的民意。

所以,对待民意背后的“语言狂欢”宜疏不宜堵。疏导民意,满足民众愿望与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使语言狂欢走向理性。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与规范是中了语言的圈套,只能适得其反,社会更会狂欢。宽容地对待语言的狂欢,不仅体现的是社会的包容度,也是多元社会的需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语言狂欢”宜疏不宜堵  狂欢  狂欢词条  不宜  不宜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