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师德“红线”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近日,一张有关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强吻”两名女学生的照片广为流传。继此前多地频曝教师猥亵性侵学生、教授与女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事件之后,教师的师德问题再一次被推向公共视野。

师德滑坡是社会公德整体滑坡的一个缩影,但又不得不承认,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师德是托起社会公德的最后支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在师德问题上有所承诺。

其实,关于师德问题的关注,相关的政策文件已经很多了。比如,2013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吁建立师德考核档案;2014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高校教师禁行行为的“红七条”。师德建设文件的先后出台,显示了政府高层对高校师德问题的治理决心,因此展示了强大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在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师德建设措施。然而就现行的教育政策而言,这些文件在实践层面仍需细化。比如,“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在师德禁行“红线”中的标准用语。但究竟怎样才算性骚扰,文件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和限定。师德失范界定的模糊性会降低教师对问题严重性的感知,其结果是导致政策的规约功能进一步退缩。这也是一旦问题出现,当事人总是给出各种辩解,后续的处罚力度也跟不上去的原因。

相反,美国许多学校为了防止校园性骚扰事件发生,对性骚扰的形式给出了具体的界定。2004年,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罗斯福中学发布了校园性骚扰治理的实施条例。这个条例共有三项27个条目,明确规定了哪些语言、动作属于性骚扰,比如禁止传播有关性的笑话、故事、照片和涂鸦……

除了对性骚扰的表现形式给出具体界定,美国学校还对可能引发性骚扰的教师行为给出了明确的限定。性骚扰总是在特定的场合和情景下发生,只有对这些场合和情景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因此,美国大部分私立学校都明确规定:教师不得进入学生厕所,无论是否对学生动手动脚,都被视为性骚扰;当男教师和女学生独处时,办公室必须对外敞开;非纯粹的学术目的,教师不得擅自带女学生外出就餐……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尤其是师生恋方面,国外大学似乎显得更为谨慎而苛刻。哈佛大学于1984年率先规定,禁止教授和指导的学生之间发生浪漫关系;2011年,弗吉尼亚威廉玛丽学院对师生恋一律说不——无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指导关系……

虽然目前的师德禁行规范都给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不得不承认,监督、管理、开展师德工作的行为主体往往是缺失的。具体就学校而言,师德问题更多地经由他人举报而引起校方的重视,很难在师德建设上主动出击。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具体分管。很多时候,学校考虑到形象问题,对许多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往往进行“冷处理”,其结果也间接地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

其实,诸如诱奸、性侵幼女等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师德失范,而是明显的违法犯罪。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必花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上给师德划“红线”,甚至提出各种所谓的“一票否决”措施。其实,应对诸如此类的行为,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所能做的,除了在学校普及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必须主动、积极地配合司法部门的取证与调查,走相应的法律程序。

正所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师德是教育良知的一面镜子,更是拯救社会公德的最后底线。在师德问题受人诟病的今天,给师德禁行行为明确的界定与限定,而且又能对师德失范行为给出具体而恰当的惩罚措施,同时又不至于使相应的惩罚行为滑入法律问题上的越俎代庖或者打着师德的幌子进行政治误伤,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拯救师德面前应有的姿态和决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师德  师德词条  生根  生根词条  红线  红线词条  落地  落地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