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解决学生问题,要在理论符号与教育现场之间建立链接

教育是蕴含了正向价值因素的师生交往,在教育互动中,班主任是优化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引领者、时光陪伴者与人生助推者。

班主任对学生生命历程的优化,是在破解一个个裹覆生命递升契机的教育命题中发生的。班主任在教育现场解决学生成长问题,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充满学理的,应该向教育理论主动求解,建立理论符号与教育现场的链接。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清学生出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及背后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心理认知规律综合施测。否则,班主任的一厢情愿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比如,学生谈恋爱,班主任应该怎样解决?是让学生反思检讨,是强行拆散,还是批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回到问题产生的根结。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并逐步强化,独立性增强,交往圈子由家庭拓展到同龄人,个体对朋辈身份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从期待成年人的认同逐步转向自我价值体验。

青春期自我价值体验主要依赖于三条路径,即“相对于同伴的价值感”“相对于同性的价值感”和“相对于异性的价值感”,三者构成了价值感体验系统,相互协调与平衡。也就是说,价值感需求依赖于“同伴价值感”“同性价值感”和“异性价值感”三者之间的平衡,当某项价值感降低时,对其他价值感的需求就会提高。

虽然这三个路径的价值感体验都是合理的,但是,通过“同性价值感”(女性比体像,男性比力量)和“异性价值感”(异性交往)获得满足的风险较大,所以,班主任要尽量让孩子获得“同伴价值感”满足。学生谈恋爱,教师不能强行打压,这样容易使学生缺失自我价值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可在班级明示每个学生的优点,包括学业、才艺、品德等,增强其信心,使之在同伴中拥有较多价值感。同伴价值感增多,会使学生逐步减少对异性价值感的需求。

再如,学生上课走神;老师讲的时候会,自己做还是不会……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又该怎么办?是对着学生发火,还是质疑学生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学生的学。学习是认知活动,分为认知与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又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学生走神、无所事事,实际上是元认知出了问题,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尤其要在元认知监控上下功夫。

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我们首先要摒弃偏见与前见,多观察、多倾听,理清学生出现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进行换位思考,基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机制,链接教育心理学理论,再对学生开展教育,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阅读教育心理学相关书籍时,有教育现场的画面感;在教育现场综合施测时,有理论符号的学理性,实现从理论符号到现场画面多向度回环,班主任专业发展便成为可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符号  符号词条  之间  之间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  建立  建立词条  现场  现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