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隐形学科类培训治理要抓住“牛鼻子”

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为指导各地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各地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对于此类现象,如不加强治理,会干扰“双减”政策执行,销蚀教育治理的信心,阻碍教育改革的推进。

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分散、无序,且线索来源有限,增加了监管难度。如何发现隐形学科类培训,是隐形学科类培训治理的“必答题”。

首先,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继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地方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的治理成果,推进“双减”“五项管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收受礼品礼金整治、“公参民”治理等走深走实,营造更为清朗的教育生态。

市、县政府要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联动机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逐一清查:对审查合格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强化监管,确保其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审查不合格或没有取得办学许可的校外培训机构,要坚决取缔;对中小学校周边的学生之家进行清理,严禁举办学科类培训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遵循“双减”工作要求,对义务教育学校加强管理,提高课中和课后服务质量,最大程度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如此,隐形学科类培训才能渐失市场。

其次,要矫治家长“抢跑”“超车”心态,引导家长成为隐形学科类培训治理“流动哨”。长期以来,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抢跑”“超车”行列。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质量的提升,学科类培训将不再是学生、家长的刚需,家长理应转变成为隐形学科类培训的反对者。

市、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有效整合街道、村居、中小学校等各种力量,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等方式,宣传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育儿常识,普及隐形学科类培训的危害,使家长成为发现隐形学科培训的“流动哨”。

最后,要组建“两支队伍”,建好隐形学科培训“突击队”。《通知》明确: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查处。市、县政府要在“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框架下,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省、市、县和乡镇(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治理功能,强化区域巡查、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建立隐形学科类培训整治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队伍,做到既责任明确,又形成合力。

《通知》列举的7种隐形变异形态,业外人士可能难以辨别。因此,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特点,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由中小学校长、资深教师、教育科研机构人员、教育督导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另外,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拓展线索来源,强化社会监督,形成隐形学科类培训人人盯的局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牛鼻子  牛鼻子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  隐形  隐形词条  抓住  抓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