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要解决好“黏合”问题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提出,教育部、中国科协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包括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联合加强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发挥科协组织在规范校外培训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等。此外,要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科协组织的年度绩效考核和“双减”工作督导检查。

挖掘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要充分考虑与中小学课程黏合度,以及接受课程的学生和实施课程的教师的黏合度。只有顾及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同步,才能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提升科学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遴选适合学生接受的内容,设计新奇有趣的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走进学生生活。

选用与教材接轨的资源,缩小地域和学校间的差距,惠及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基于学生原有认知进行拓展延伸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近日,宇航员在太空给地面的孩子们展示生动的“天宫课堂”,地面有老师在现场给孩子们做课内知识讲解。这种课堂帮助中小学生与航行在太空的科学家手牵手,通过直播实现科学知识从太空往地面传输,从科学家直接往全国中小学生传输。把课堂搬到太空,课内课外无缝衔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与生活接轨的资源,拉近时空的距离,把广阔天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小学五年上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内容有“光的传播方向会变化吗”“认识棱镜”“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个潜望镜”等,科普资源课程可以“LED光源的生活妙用”为主题,带领孩子从课本走出来,欣赏灯光秀,看到不同光色组合,产生丰富多彩的动态效果及图像描绘,引导学生对单元“有关光的思考”主题进行深入有趣的探究。教材是知识的汇集,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则是引领孩子走向科学殿堂的路径。

其次,激发科学教师的教学和教研动力。在学校层面成立科学教研组,增加科学专任教师,以满足科学类校本教研常态化的需求。常态化的校本特色教研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基点,植根于特色校本教研,更有利于科学类教师的发展。改变科学类教研合并到综合科大组的情况,避免教师难以多头兼顾。科学类学科有其独特性,教研课题有别于劳动、心理健康等其他学科,教学研讨也要在本学科的业务群体中开展才更有针对性。此外,还需要为科学教师创造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加大科技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定期评选科普类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和精品科普课程资源。

最后,在考核评价上要重视科学类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对语文、数学等学科考核量化有明显的倾斜,考试成绩一个栏目的分值多数都在这些学科教师身上,而科学类学科只能获得基础分值,科学教师只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分值来补充给项的不足。这样的评价制度显然不利于科学类学科的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黏合  黏合词条  助推  助推词条  科普  科普词条  利用  利用词条  解决  解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