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材应适当调整城乡内容比重,做到各美其美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有助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近期,云南支教教师侯长亮表示,当前的统编教材完全是城市孩子的教材,内容多以城市视角描写乡村,如果孩子们通过教材形成了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孩子们则很难热爱自己的家乡。他建议应该把符合当地的乡土内容编写进主课中,并融合到对应的试卷练习中去。但有部分专家持反对态度,表示本土化的教育更多是通过家长和教师在非正式教育中实现。

笔者认为,教材应适当调整城乡内容比重,单靠家长和教师在非正式教育中实现本土化教育远远不够。如果统编教材中城乡内容都有,既可以让农村的孩子了解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可以让城市的孩子熟悉乡村,逐步了解乡村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做到各美其美,扩大城乡孩子的知识面。

当前的统编教材城市内容丰富,即使有涉及乡村的内容,也多以城市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使得城市长大的孩子对乡村情况了解得少之又少。多数孩子只知道想吃米、面、油和瓜果蔬菜时可以去菜店或者超市去买,却不了解乡村田园之美,不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真实生长状况,甚至五谷不分,自然难以体会到乡土的美。同样的,乡村的孩子也不了解城市的许多情况,不了解城市的孩子的兴趣、爱好。许多乡村的孩子对“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森林公园、河滨公园”这些游乐场所的名字都不熟悉,亲自游玩过的孩子更少,一些名词明显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教材的城乡比例失衡无论对城市孩子还是乡村孩子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教材中有一定的城市元素是乡村孩子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但其中的乡土情节也不能少。在语文、数学等科目对应的练习、试卷中,除了以“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博物馆……”为描述对象来出题,也需适当加入以“田野、干农活、放牛、砍柴……”作为描述对象的题目。如果孩子们通过教材形成了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孩子们则很难热爱自己的家乡,如何能指望他们去把自己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团结家乡的人民把生活过得幸福?假如把带有一定特色的乡土内容适当的编写进教材主课中,并融合到对应的试卷练习中去,既便于让乡村的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乡村的一些情况,也有助于城市的孩子适当地了解一些乡村的人情风貌和实际状况,让城市的孩子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城市的孩子明白菜店或者超市出售的瓜果蔬菜从何而来,如何而来,整体而不割裂地看待城乡差异。

总之,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应该适量推出契合地方和学校具体教学需求的乡村教材,形成“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加校本教材”的教学体系,让乡村的孩子可通过教材认识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街道,了解美丽整洁的城市风貌;让城市的孩子通过教材可以了解一些乡村实况,激发他们自愿去乡村看一看。在这个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要以教材为媒介,向所有学生展现出国家全面的发展现状,引领学生从课本走出去,以各美其美的视角看待城乡差异,最终再回归课本,以客观的心态看待当地发展现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比重  比重词条  城乡  城乡词条  适当  适当词条  做到  做到词条  教材  教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