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北宋名将杨业的精彩战绩——雁门之战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关两侧双峰夹峙,高耸入云,鸿雁南飞之时,也须从双峰之间通过而得名,以喻双峰之高、地势之险。如果说金庸作品终究是小说家言,发生在雁门关下的那段故事不可信,那么北宋初年“杨家将”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了。

公元980年3月。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创始人”。

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

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

而此时,皇帝给潘美的命令极为明确:雁门关不可能长期拒敌。必须积极准备固守太原。在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下,潘美是不可能援助杨业的。万般无奈下,杨业只能依靠自己麾下有限的兵力来对敌。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但杨业必须依靠这有限的力量来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强大辽军,杨业做了充分准备。他与辽国打了几十年交道,很了解对手。他断定,辽军一路南下,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必定异常骄横。加上雁门关只有数千守军,骄横的辽军必定轻敌!杨业决定冒险主动出击。守军避其锐气,主力步兵在副将带领下,依托天险地形和远程弓弩,在正面坚守关口抗击、迟滞辽军行动。他自己则亲率仅有的最精锐的数百名骑兵。在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带领下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迂回到辽军大纵深、远后方后发起突袭,与正面守军夹击辽军。战术确定后,杨业率领精锐骑兵出击,为激励士气,杨业以无畏生死的坚定决心激励广大将士。为表明自己的意志,他折箭来表示自己宁可战死沙场,绝不回头的必死决心!而且当即留下亲笔遗书,安排了后事。在主帅勇敢行动的鼓励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于是,在关内将士和民众含泪送别下。数百名宋军骑士策马飞驰出关,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

杨业率军出击不久,辽军的前锋抵达雁门关外。此时从山顶望去,十万契丹铁骑漫山遍野,彻地连天。穿着黑色军服的骑兵如乌云般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将雁门关外的峰岭、山谷、沟壑、田野、溪流甚至是天空都染成恐怖的铁黑色!这死亡的黑色仿佛瞬间就可以将弹丸的雁门关吞没。而当辽军挥舞刀剑时,无数钢刀雪亮的光芒又仿佛闪电,刹那间将死亡的黑色乌云驱散开来,带来白色的恐怖。辽军骑兵万马奔腾,滚滚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汇聚在一起,震耳欲龙!自从南下以来,沿途宋军大都一触即溃,辽军势如破竹,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此辽军主帅萧咄李异常骄横。加之已经得到确切情报,雁门关只有三千守军。在他看来,拿下雁门关根本不算作战,只能算做“搂草打兔子”。到达关外后,萧咄李身穿黄金甲胄,在左右拱卫和旌旗簇拥下,骑着高头骏马前往督战,辽军开始进攻。雁门关保卫战打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雁门  雁门词条  北宋  北宋词条  名将  名将词条  战绩  战绩词条  精彩  精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