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关于慈禧出生地不得不说的谜团

慈禧太后,这位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的女人。她的生活经历应该是巨细都有记载,按理说不会引起什么疑案。但事实上并不时如此,由于清宫档案、国朝正史等资料对于慈禧的童年生活都少有记载,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慈禧出身和出生地的一番争论。

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名为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大选秀女的时候,被选入后宫,封为兰贵人。因得宠于咸丰帝,四年后又被封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叶赫那拉氏生了同治帝载淳。母因子贵,那拉氏也因此被晋封为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又被加封为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承德行宫,同治帝继位,尊封她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1908年10月22日,慈禧因疾病去世,卒年74岁。《清史稿·后妃传》上的记载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从文中的记载我们仅可以看出,慈禧名为叶赫那拉氏,镶黄旗人,父亲为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除此之外,对于慈禧的童年和出生地等等都少有记载。但这已经是档案中关于慈禧早年的最详细的记载。由于没有详细的记录,后世的史家便通过自己的考证,提出了诸多关于慈禧身世的说法。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冶市,是个贫苦的汉人人家出身。还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慈禧“豪华”内廷寝宫掠影

在这些说法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慈禧生于北京说。这一说法不仅为部分史学家的认同,同时也得到慈禧娘家后人的认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镶蓝旗人,曾在户部做官,后来因为户部钱粮亏空的问题受到牵连被罢了官。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做官,因为受到曾祖父钱粮亏空案的牵连,也被革了职。慈禧的父亲惠征开始在吏部做笔帖式,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秘书的八品小官。慈禧出生在于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当时他的父亲惠征正在吏部笔帖式的任上。所以,慈禧应该是生在这一时期惠征所住的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胡同。这一说法,在慈禧的娘家后人的回忆中也有所提及,并且他们澄清了史学界的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慈禧的乳名并不是叫玉兰,而是叫作杏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慈禧曾经被封为兰贵人,慈禧又非常喜欢兰花。所以,后人才会误认为慈禧的小名叫玉兰。实际上慈禧的娘见人都叫她杏儿,学名叫作杏贞。

同时,关于慈禧的娘家在北京的说法,在曾任两代帝师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日记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慈禧的母亲去世。在京城发丧,其母出殡时,“涂车刍灵之盛,盖自来所未有,倾城出观,几若狂矣!沿途祭棚络绎,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未往,颇忤意旨。”由此可见,慈禧的母亲死在北京,而且是在她掌握大权之后,这就排除了慈禧自幼丧母,生于贫苦人家的说法。

慈禧作品

为了考清慈禧的身世,史学界对慈禧的父亲,惠征的经历也进行了一番考证。关于慈禧的父亲惠征,历来也有众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是一位被革职的正黄旗参领,有人说他是一位“挂印归林”的大将军,还有人说他是一位带印脱逃的太广道。这些当然都是为了付托慈禧的身世而出现的各种传言。根据大内的清宫档案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镶蓝旗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吏部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升为八品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被调任为山西归绥道道员。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这同《清朝的皇帝》一书中的记述:“慈禧的父亲惠征,父官至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当道光末年,洪杨起事,惠征守土无方,革职留任,旋即病殁,遗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长。”的记载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慈禧的父亲是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应该没有什么疑问。而且从惠征的履历表可以看出,慈禧出生之时,他还在京城任职,所以慈禧也应该是生在北京城。至于,她得父亲惠征,据说后来死在太广道任上,慈禧当权之后,又追封其父为承恩公,并将母家旗籍依照祖制有下五旗的镶蓝旗提升到上三旗的镶黄旗。承恩公这一职位后来被慈禧的弟弟桂祥承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于慈禧出生地不得不说的谜团  慈禧  慈禧词条  谜团  谜团词条  出生地  出生地词条  不说  不说词条  不得  不得词条  
清朝

 慈禧借10万,有个山西人说给你3...

话说八国联军闯入紫禁城,慈禧吓得哆嗦,也顾不上仪容规矩了,穿上老百姓的衣服,由一顶发霉的轿子抬着奔出京城。她和光绪帝一路颠簸,虽有太监宫女们伺候着,依然品尝到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