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先于南京大屠杀的一场中日命运预演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已经看到统一胜利的曙光时,中日之间发生了一场更大不测事件。

那就是济南事件。事起二次北伐进行时。

1928年1月,下野后又被国民政府请回的蒋介石,复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决定挥师二次北伐。

考虑到日本在中国北方的势力,做出很大外交努力和军事克制,希望使日本保持对中国革命的中立立场。但,更大的事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928年5月1日,二次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克复济南

而这里,是日本在华的一块重要势力范围。日本济南设有日本领事馆,据统计,此时滞留在济南的日侨还有2000余人。

打着维护本国侨民安全的旗号,早在1927年北伐军进逼山东时,北洋军望风先退,刚上任的日本首相、军界大佬田中义一即曾出兵干涉。

为了展示日本政府的意志,早在北伐军攻占济南的半个月前,即4月17日,田中内阁以就地保护山东居留民为借口,决定第二次出兵山东。

1928年4月19日,日本政府从天津驻军中抽调300人派遣到济南,并宣布日本将由本土经青岛派遣一支5000人的师团增援济南。来自日本本土的第一批军队于4月27日抵达青岛。

带兵的日军主帅是福田彦助。日本著名鹰派战将。时任第六师团长。

本来,田中义一对福田彦助并未直接下达屠杀令,而这个福田却走得更远,其行为完全是受到了一个日本武官的指示。之后这种“下克上”,成为军国日本的常态,直至日本这辆巨大战车机毁人亡,才告结束。

这个日本武官是谁?他就是酒井隆。

酒井隆,1916年派赴日本驻华使馆任副武官,1924年调任日本济南领事馆武官。 酒井隆生性残虐,惯于“以下克上”,他的成名作就是济南事变。

本来,田中义一虽然是对华鹰派,但并不想无限扩大事态。而酒井隆则不然,他生怕事情搞不大、自己立不了大功。为了阻止北伐军继续北进,他之前就以“山东局势混乱、保护日本侨民利益”为借口,写信给日本陆军军部出兵山东。日军第六师团在青岛成功登陆后,酒井故意夸大事实,以局势极为混乱为由,擅自要求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率部火速赶赴济南。福田彦助在酒井的一再催促下,星夜兼程,终于在4月底赶到济南城外。

5月1日,当蒋介石所率北伐军开进济南城,5月3日,军队出现了的一些抢夺行为,酒井隆即唆使早已做好准备的日军出击。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5月3日早晨,国民革命军贺耀祖所辖四十军其所属的一名士兵生病,同伴要送他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交涉署对面的医院治疗。经过商埠区时,日本兵阻止通行,由于语言不通而发生争执。日军突然开枪,当场打死中国一名士兵和一名役夫,其余中国士兵躲进医院。日军则将医院包围,用机关枪乱射。战火一经点燃,全市都响起了枪声。

日本方面则是另一种版本。陆军省5月13日发表的《济南事件概要》这样描述:“3日上午9时半左右,日本人吉房长平在麟祥门外的《满洲日报》代销所中,有中国兵二三十人闯入,日本领事馆巡查冈田繁一立即前往该处,反而被中国兵殴打,是故乃由中久米川中尉率领自天津调来济南的一部分日军赶到现场,中国兵则逸入附近兵营。兵营岗哨首先向日军开枪,日军不得已而还击。以此为开端,中国兵在各处同时开始攻击。”

各执一词。但冲突真得爆发了,且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集结济南的日军不到3000人,而北伐军40000有余,日本不到北伐军的“十分之一”,而但战事一开,优势却向有备而来的日方倾斜。

冲突不到15分钟,日军便将其占据的城外商埠地区各交叉路口,用沙包铁丝网构筑了防栅,完全切断了交通。连蒋介石派往日军司令部的人也无法通行。蒋介石派人进行交涉。

然而,交涉未果,事态却进一步扩大。

5月4日晨,北伐军在济南城抓获13名走私鸦片的日本毒贩,按照中国法律将他们处死。酒井隆借机扩大事态,宣称日本无辜侨民被杀害,并将数目扩大了20多倍。

福田彦助更是好战分子,与酒井隆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当时中午12时11分,他向参谋总长汇报了第六师团的进军意图:“目前南方中国军(即北伐部队)在济南附近驻扎者至少有四万人,态度逐渐对我怀有恶意……我们确信,目前正是日本对南方(军)进行断然惩处,以进一步解决中国问题之良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词条  预演  预演词条  先于  先于词条  中日  中日词条  命运  命运词条  
民国

 1943年 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并取得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缅甸沦陷后,鉴于缅甸对防守中国西南大后方以及在整个东南亚战局中的极端重要位置,...(展开)

民国

 1936年戴笠香港被拘真相揭秘:...

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报均以醒目的通栏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香港警务处拘留》。戴笠,这个掌握着5万多名军统特务、世人皆知的杀人魔王、国民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