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解放还是被忽悠:乌克兰是如何成为俄国一部分的

2022年2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就俄乌局势及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的演讲,全篇的主旨是“现代乌克兰完全以及全部都由俄罗斯创造”。改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俄乌两国关系,是普京总统概括的这样吗?我们上溯这两个国家和民族诞生的过程,看看历史究竟如何。

      本是同根生:基辅罗斯的子孙

2000年前在北欧和东欧北部,生活着一支规模庞大的民族——斯拉夫人。大约公元5世纪前后,斯拉夫人开始向三个方向迁徙,慢慢出现了三个分支。向南迁徙到了巴尔干半岛的被称为南部斯拉夫民族;定居在偏西位置如捷克、波兰一带的,就是俗称的西斯拉夫民族;向东迁徙的一支被称为东斯拉夫人,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繁衍壮大。

公元9世纪,北欧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大公接受东斯拉夫人的邀请,平定叛乱,并在诺夫哥罗德登基,建立了古罗斯国。留里克去世后,第二任继承者奥列格南下征服,占领并定都基辅,史称基辅罗斯。从此东欧平原进入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这是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我们可以把基辅罗斯的居民称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共同祖先。

通过控制波罗的海至黑海的商贸通道,基辅罗斯不断发展壮大。至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人口达到500余万,疆域囊括了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部分土地,国力达至鼎盛。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阿拉伯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时期,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有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举确定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共同的宗教信仰。所以,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

      分道扬镳:蒙古人表示“怪我咯”

经历弗拉基米尔一世父子治下的辉煌时代后,基辅罗斯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11世纪开始,基辅罗斯陷入分裂,到12世纪时,基辅罗斯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1240年12月,拔都率领的蒙古军队攻占基辅,基辅罗斯就此灭亡。

基辅罗斯陷入分裂的时代,在其内部兴起了两个中心,西南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和东北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

蒙古征服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沦为蒙古金帐汗国的属国,逐渐受到蒙古-鞑靼人越来越深的政治文化影响,开始了自己蛰伏——积蓄力量——扩张的道路。最终以莫斯科公国的崭新形象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未来俄罗斯国家的前身。

而西南部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并没有被蒙古征服,较多地保留了古罗斯的政治文化传统。因此,从政治与文化传统延续的意义上讲,加利西亚-沃伦公国被视为基辅罗斯的直接延伸,被今日的乌克兰历史学家视为乌克兰国家的起源。

至此俄罗斯与乌克兰这对拥有同一祖先的“兄弟”,在政治文化上开始有了差别,最终在分分合合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1340年,加利西亚-沃伦公国被新兴的东欧强国——波兰-立陶宛吞并。“乌克兰”(Ukraine)这一词语的含义也在这段历史中逐渐清晰,基辅罗斯衰落、解体后,其主要故土成为周边几大势力——俄罗斯、波兰、瑞典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的“边区”(“乌克兰”在斯拉夫语中的含义指边界或偏远地方)。而“边区人(乌克兰人)”以推选产生的盖特曼(非世袭酋长)为首,形成哥萨克社会。

从15世纪末开始,不甘心忍受东欧农奴制的各族平民,纷纷逃到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山地区,聚拢成有组织的自卫集团。当地的突厥哈扎尔部落称呼这些逃人为“哥萨克”(Cossack)。这个源于土耳其语的词语意思是“自由人”。哥萨克建立居民点,修筑堑壕、塔楼,与突厥人、鞑靼人杂居通婚,沾染游牧民族的习气,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和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哥萨克中,操乌克兰语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和操俄语的顿河哥萨克是最大的两支哥萨克群体,前者常被视为是现代乌克兰国家的前身。

乌克兰人看来,扎波罗热哥萨克与顿河哥萨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起源和政治社会传统。扎波罗热哥萨克主要是来自乌克兰中部地区的逃亡农奴,哪怕后来接受了莫斯科的统治,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在文化上,扎波罗热哥萨克混合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传统(例如乌克兰巴洛克建筑),有自己的民主自治传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甚至宣称,扎波罗热哥萨克是“欧洲文化的东部边疆”,并以此将乌克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区分开。

      俄罗斯与乌克兰扑朔迷离的统一:哥萨克人被忽悠了?

波兰王国对境内的乌克兰人剥削十分残酷。波兰贵族与地主们纷纷在乌克兰肥沃土地上建立大庄园,乌克兰农民却被禁止开垦荒地,大批农民破产沦为农奴。波兰还限制城镇中乌克兰人的数量,针对乌克兰人征收惩罚性税款。由于波兰人信奉天主教,波兰王国还宣布乌克兰东正教会隶属于罗马教皇,对不服从的乌克兰人实行宗教迫害。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对立深化了东西乌克兰之间的文化差异。

从17世纪开始,不堪重负的乌克兰人就不断起义,其中的哥萨克的反抗成为了起义的领导力量。

另一方面,蒙古的占领改变了东斯拉夫的地缘格局。在蒙古入侵前,古罗斯人的中心在基辅,即今天乌克兰的首都。蒙古人离开之后,俄罗斯的中心变为了莫斯科,而基辅则被边缘化。

莫斯科公国自15世纪末期脱离金帐汗国独立。此后不断的开疆拓土,使俄罗斯国家版图不断扩大。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以后,加紧了向乌克兰扩张步伐。为了夺回基辅等地,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联邦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时至今日,以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官方,认为这是一场“解放战争”——解放被波兰-立陶宛的天主教徒和拉丁文化压迫的乌克兰地区的斯拉夫人。

乌克兰要反抗波兰的统治,俄罗斯要和波兰开战,两者一拍即合。

1648年,哥萨克在首领赫梅利尼茨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反抗波兰统治,并于次年占领基辅,建立起哥萨克国家。这个哥萨克国家被乌克兰官方视为现代乌克兰共和国的前身。

波兰人很快就卷土重来,1651年6月,波兰国王亲率十五万大军与哥萨克会战,立陶宛则乘机出兵袭占基辅。在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以赫梅利尼茨基为首的哥萨克首领们选择了与俄罗斯联合。

1654年,俄、乌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按照现在最常见的看法,通过这个协议,哥萨克乌克兰人民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臣服于俄罗斯,沙皇则对乌克兰有提供保护的义务。但与此同时,乌克兰在行政、财政以及教会事务上的自治权利获得保留。无法否定的是,协议之后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签署成为了整个东欧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俄罗斯正式取代波兰成为东欧的主宰者。

然而,就是这个《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却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几百年后人们发现,根本找不到这个协议的正式签署文本。而作为这个协议主体的“三月条款”,仅现存的草稿就有“20款”、“23款”、“11款”三个版本之多。这些文件不但写得含混笼统,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出入。围绕着这些不同版本,对于关于这一协议的性质和内容,尤其是它建立的究竟是保护国关系,还是宗主权、军事联盟、联合统治,还是彻底的归属,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的历史学家聚讼不已,始终没能达成共识。

乌克兰方面认为,当时愿意接受《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因为哥萨克们从未真正地把自己看做俄罗斯的臣民,哥萨克与俄罗斯的关系是结盟,目的是为了日后能摆脱波兰殖民,建立独立的国家。

而在俄罗斯方面,则认为这就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的条约。就在签署协议后不久,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便把沙皇的头衔从“全俄罗斯沙皇”(Tsar of All Rus")改成了“全体大、小俄罗斯的沙皇”(Tsar of All Great and Little Rus")就可以说明问题。

正因如此,对协定的签订者赫梅利尼茨基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波兰人将赫梅利尼茨基视为反波大动乱的领导者,是屠杀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刽子手。俄罗斯人,无论是职业历史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将赫梅利尼茨基视作将俄罗斯与乌克兰重新联合起来的英雄。乌克兰人对他的态度最为复杂,有人认为他缔造了第一个乌克兰人的国家,有人认为他将乌克兰出卖给了俄国。

但问题并未到此结束,《佩列亚斯拉夫协议》还有更复杂的后续。协议签订之后,双方关系恶化。1658年,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后的继任哥萨克首领的维霍夫斯基决定背离俄罗斯,与原来的敌人波兰握手言和,双方签署《加佳奇协定》,规定乌克兰成为与波兰、立陶宛平等的第三方,以罗斯大公国的名义与波兰、立陶宛合组联合王国。在这个未及执行的协定中,乌克兰将获得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自主权利。

然而,这个协议却遭到了三方反对,乌、波双方内部均对向对手妥协表示无法接受,而俄罗斯方面更是感到遭遇了背叛。1659年春,沙皇阿列克谢派遣十万大军远征乌克兰,威逼赫梅利尼茨基之子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签订新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又称“14款”)。这个新条约将原条约中乌克兰的自治权利大量剥夺,乌克兰从此不得不唯俄国马首是瞻。

更坑爹的是,被后来沙俄政府广为宣传,为大众所知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不是1654年老赫梅利尼茨基签订的那个版本,而是1659年小赫梅利尼茨基签订的这个城下之盟。也难怪乌克兰方面一直有人愤愤不平认为哥萨克们被忽悠了。

       暗流涌动:沙俄强力打击下的乌克兰独立运动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十多年之后,1667年莫斯科公国和波兰签订了《安德鲁索沃条约》,将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正式划归波兰统治,而东岸划给俄罗斯。两岸乌克兰人各有自己的首领——盖特曼,分别由波兰和俄罗斯批准。

受此影响,东西乌克兰在文化上分别受俄罗斯和波兰的影响,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

18世纪后半期,曾经的大国波兰彻底衰败,领土被俄、普、奥三次瓜分。1793年,俄国第二次瓜分波兰,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波多利、沃伦、布拉茨拉夫和基辅等四个省)被划入俄国。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时,俄国又得到了东部沃伦。沙俄因此得到了乌克兰90%的土地,乌克兰地区至此基本纳入了俄罗斯的掌握。

乌克兰在沙俄的控制下被彻底剥夺了自治制度,即哥萨克时代的盖特曼体制。莫斯科不光要废除乌克兰的自治,还要彻底将其俄罗斯化。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社会结构。

叶卡捷琳娜时代彻底废除了维持了80多年自治权的乌克兰盖特曼制度。

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乌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

这时候的东欧,只有一个统一的大俄罗斯概念,没有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之说。当时俄罗斯的官方立场就是认定所谓“乌克兰语言”和“乌克兰民族”都是不存在的伪概念。这也是以普京总统为代表的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人应该是俄罗斯民族的重要依据。

乌克兰的民族复兴运动依然在重重逆境中悄然而生,一些乌克兰知识分子借由历史文献搜集和文学诗歌创作,提倡复兴乌克兰语言和文化,建立乌克兰民族的身份认同,谋求自治甚至独立。

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当局不得不对蓬勃发展的乌克兰民族运动加以镇压,1863年由俄国内政部长瓦鲁耶夫颁布禁令,不得使用乌克兰文出版宗教和教育类书籍。此禁令之后不断扩大。1876年沙俄禁止了所有乌克兰文书籍的出版和进口,同时取缔一切涉嫌宣传“乌克兰化”的组织。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推行俄语一体化政策,扼杀少数族裔的语言习俗、传统文化,罗曼诺夫王朝从斯拉夫大家庭一变为各民族的大监狱。可是,乌克兰人的本土意识一经点燃便不会被轻易消灭,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乌克兰独立建国的梦想就将重新上路。

而这一切,在苏联成立及之后70多年的苏联时代里,将搅合出更加复杂的局面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俄国  俄国词条  乌克兰  乌克兰词条  忽悠  忽悠词条  一部分  一部分词条  解放  解放词条  
史评

 少年国君从“四战之国”走来

-----《邯郸历史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之一史料记载,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