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日预备过年的莱肴、饭食以及元且用品。

  布里厅堂居室,采柏叶、腊梅、夭竹擂在瓶中,作为应节之花,用冬育、柏枝点缀屋掩及屋门,称之为节节高。

  晚上将屠苏袋悬到井底,汲够使用三天的井水,然后封井.

  在室内焚燃辟疽丹等,挂盘香或将其埋于火炉灰中。

  挂先祖遗像,供奉过年饭菜祭祖。祭祀完毕,共享祭品,称之为分岁酒。

  家长用红纸裹封金钱,事先放里在年幼晚辈的枕旁,将其称为压岁钱。

  收拾厨房,准备酒果点心祀灶,给灶台上的灶完安里新灶马,称为接灶。

  在卧室点燃红烛,围炉守岁。

  临睡时,晚辈向长辈辞岁,更换春联,放爆竹,关门.

除夕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除旧迎新。《礼记·月令》载:‘旧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将更始。”

  除夕俗称大年夜,也称之为大尽、大节夜,一年中所有的事务至此方告结束。腊月三十又称除夕,贴对联是当天的首要任务,不论贫富都以贴对联为过年的标志。俗语说:“再穷,也不能缺对子过年。”瓜州人贴春联,大多是在门上贴“国泰民安家团圆,五谷丰登六畜旺”之类的祈祷联。除了贴春联,民间还贴窗花、贴门神,还有的在生产工具上贴上黄表,祈求来年丰收平安。

洗残年

  腊月三十之夜,每个人都要沐浴打扮,迎接新年,俗称洗年残,取除旧生新之意。宋代陆游即有《除夜沐浴诗》,写道:“老人喜时节,良夕当爆竹。未灌三生垢,汤沐亦意足!”

清账目

  一年中的借贷,债主都在此日索债,俗称铁门限,只要未到初一,即使是东方泛白,路上索债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欠债人也不能嫌债主登门讨债。因此,凡是有当年或多年欠账的,最迟都要在除夕设法清还,或者先归还一部分。

备年菜

  过年时市场店铺都要闭市休息,因此本日应该预先准备好菜饭,以供新年待客,俗称之为年菜。周处的《风土记》载:“岁暮家家具般蔽为宿岁之贮,以迎春年,相聚酣饮。”《天尺偶闻》载:“京师旧俗,元日至上元各店例闭户半月,小店亦闭五日。此五日中,人家无从市物,故必于岁底烹饪,足此五日之用,谓之年菜。”

  有的地方将饭莱放到隔年才吃,称为宿岁饭、压断饭或者隔年陈.又叫饭干。浙东宁波等地,一般都多做出些饭菜,过年时热一下吃即可。武进一带吃熟饭的时间最长,除夕必须预留食物,备足吃半个月的饭菜。

列物品

  新年宾客来往很多,不论贫富,厅堂居室都要布置整沽,点缀一新。旧俗中官宦之家,每年除夕,居处陈设的物品很多,凡是炉瓶烛台、盆盏书画、牲花时果、华灯年饭,都一一陈列,有五件头、十件头之称。桌围椅披都祟尚红色,满室生辉,喜气盎然。

设花木

  腊梅、天竹、柏叶其性耐寒,用瓶插放,有福瑞长在之意。冬青、柏枝为常青树,用以点缀门相屋檐,称为节节高,有步步高升之意。红梅、牡丹之类的春花,腊月中尚未开放,但可在园中设一密室。将花搬到室内,烧炭火增加室温(亦不可太热),一室之中春意融融,数日之后花苞就能开放,人们将其称为堂花,在暖窖中催开的花则叫作窖花。

祀井

  从汉代以来,人们就设井神对其祭祀。水主伏藏,因此祭祀必须在冬天进行。据《白泽图考》载:“井之精名观,状如美女,好吹箫,《辑柳编》呼为吹策女子。”吴地一般称井神为井泉童子。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准备缸、堆等贮水,水井则用竹木器物筱盖,不能打开,称为封井,直到正月初三或初五才可重启,以使井水澄澈。因此,除夕时还要备好够三日以上使用的井水。

熏香

  熏香的习俗,汉朝时从西域传人,《汉武帝内传》及《飞燕外传》,都有蟠百合之香、燎百蕴香的记载。张衡《同声歌》写道:“洒扫清枕席,芬以狄香。”

  当时熏香还未能普谊应用。到了魏晋时期,熏香盛行,人的居室、衣服都用香薰。据《三国志。魏志·乌植传》注文中所引西域旧图,有苏合、狄提、迷迭、兜纳、白附子、燕陆、郁金、芸胶等十二种熏香,其中的佳品,香气沽染到人的身上整月不绝。士燮为交趾太守时,常派遣使者给孙权送去杂香细葛,动辄数以千计(见《吴志》卷四《士燮传》)。魏文帝要骑马的时候,马被魏文帝衣服上的香味刺激所惊,咬了文帝膝盖(见《魏志·朱建平传》)。《太平御览》则曾引魏武帝之令:“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安息诸国,为其香,因此得香烧。吾不好烧香,恨不遂所禁。今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可。”可见,当时熏香风气之盛。

  一般在腊月三十日,人们多在室内焚燃辟瘟丹、如意丹、兜罗香等.用以辟邪。讲究的人家,则用藏香,彻夜熏燃,致使檐牙屋角.香气氮氯,颇有守岁时的雅趣。宋代陆游《除夕》一诗中便有“炽炭炉中百药香”的句子。

种火

  初一不能生新火,因此前一晚必须预先留好炉中炭火,称之为种火,又叫作隔年火。除了在灶中留火,也有点燃盘香,使火种一直持续到初一早晨的做法。种火和封井贮水一样,都有水火不求人的寓意。

祀先祖

  岁末祭祀祖先,必须请出祖先的遗像,悬挂在堂前,按照行辈排列。点燃香蜡,用果茶、酒菜、年饭供奉,行礼致祭,俗称祭年香,又名做年,也有称之为斋真的,可视作供奉给祖先的年夜饭。

  祖先遗像有三世或者五世同轴的,叫作三代图或五代图。如果家族内分支既多且已各自单立门户,则每年由各家轮值悬挂并加以保管,以备新年亲族上门瞻仰拜祭。直到第二年正月上旬或灯夕(正月十五)再存放起来,俗称收真、落容或者落神像。

  腊月三十也是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是一年最后一个祭祖节日。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坟,有宗祠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是在晚饭前到门外接祖宗。将做好的食品供献在祖宗灵前,全家按长幼次序上香跪拜。到了晚上十点左右,带上烧纸和祭品到大路旁边或者十字路口送祖先,烧纸祭奠,表示过年不忘祖辈。阴阳两世,年法相同,因此,给祖先烧纸上供,等于给祖先过年,以敬后人的心愿,亦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心想事成、合家安康之意。

年夜饭

  除夕晚餐,菜肴总比平时丰富。凡是冬至前所腌制的咸货,至此都取出煮熟,先供奉祖先,祭祀完毕后,家人会餐,以示人子不忘其亲。宴饮时,长幼聚集,所说的都是吉祥之语,如吃的鸡蛋叫元宝,茹菇叫作时来,芋头称作运来,炒豆叫凑投,各种蔬菜称为如意菜、安乐菜。诸如此类,都取义吉祥,给人希望。年夜饭,瓜州人以吃长寿面为主,新年吃面有预祝寿长百年之意。劳苦年代,不论怎样,三十晚上不一定吃好,但一定要吃饱。俗话说:“腊月三十不装仓,来年地里不打粮。”

  除夕之夜的聚餐,名为合家欢,又叫分岁酒、守岁酒、辞年酒,自晋代以来就十分盛行。《事文类聚》引周处《风土记》称:“除夜祭先竣事,男女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广东俗称团年酒,广西称之为送旧迎新,湖北的监利、重庆的万县称之为团年,浙江松阴称之为洗尘,景宁称作吃隔岁,丽水叫作吃分岁,泰顺称消夜,汤溪称之为封年,西安叫作饯岁,现在已经通称作年夜饭。

  除夕这天用一个大碗,盛满新做的米饭,上面插上柏枝、千年红、小元宝一类饰物,讲究的则再在饭上添放枣、栗、龙眼、荔枝等果子,供在堂前,称之为年饭,取年年有余粮,年年有饭吃之意,南北方都有这种风俗。

  北平多用金银米放在黑磁盆中,上面插上松枝、挂钱儿(刻楼着吉祥图案和文字的彩纸),用红线串上制钱,下面缀上年果,即大枣、栗子、龙眼、荔枝、柿饼之类,一直摆到初五才撤掉。

  吴地流行将煮好的饭盛在新竹箩中,放入红橘、乌菱、革莽等果子以及各种点心,上面插上松柏枝,摆放在厅中,到新年蒸熟后吃。这大概是六朝时荆楚民间岁末家家留剩饭的遗风。古人有诗道:“风俗隔年陈,中堂位置新。但教炊如玉,不使甑生尘。苍翠标松正,青红灯果匀。家留此待开春。”

扫地岁

  正月初一不做杂务,停止洒扫,因此除夕之夜各种事情完毕后,每家屋内必须做最后一次打扫,收拾干净,俗称扫地岁,不向户外倾倒污水垃圾,据说违者会破财。

稠茶

  除夕之夜长幼将各类果品食物放人盘中,互相馈赠,称之为压岁盘。宁夏除夕,妇女将枣二柿、芝麻及杂果堆满茶盏,另冲好茶,献给公婆及家中尊长,称为稠茶。相传这个习俗始于明王府,至今仍有流传。

压岁

  除夕之夜,长者用红绳串铜钱数百,放在小孩枕边或床脚,称为压岁钱,在富贵人家则可放置金银或写有“太平”字样的古钱,讨取吉样。各个钱铺特地开红纸零票,以备此用。富庶人家拿银子换成钱,皆用彩色纸笺写上字儿,称之为红票儿,有华美吉祥之意。广东石城除夕之夜,长者给小孩子们分钱,称之为守岁。江浙地区的压岁钱必做成双串,以白铜钱最为流行。北京也用彩绳穿钱,编成龙形。吴地还流行将柑橘等物放在小孩枕旁,称为压岁果子。

人口团子

  人口团子取义团圆。为统计人口而设。这种风俗。在除夕,为全家人每人做一个

  团子,大的如钵,小的如盂,更小的如同

  桃子或铃档,在上面用彩粉做花胜,留到

  初七或元宵节才分给家人吃掉。

祭灶神

  灶神在我国民间一直被认为是一家之主,五祀之尊,是主管喉舌的上界神仙,最搜在东厨之中体察善恶。《敬灶全书》称每天早晚应在灶君前焚香一住,灶间常保持洁净,上灶必先洗手,书中又说凡是斋期务须诚信,灶上禁忌荤腥,亦不必多备果肴,虔诚供奉清茶一盏,伴以糕饼或者粉团都可。所有这些都含有疱厨卫生之意。

  相传灶神从二十四日夜上天,直到除夕之夜才回到人间。因此家家买新灶马,除夕晚上安在灶台上的完中祭祀,称之为接灶。各地也有在正月初一或元宵节时接灶的。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载:“燕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

  唐朝时,人们又有在正月十五或除夕祀灶,抱镜出门,听他人说的第一句话,从而判断吉凶的风俗。(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凳香灯于灶门,注水满档,置灼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即是卜者之兆。”李廓写有一篇《除夕镜听词》,专门记录了此事。

守岁

  在寝室中点双椽红烛,富贵人家则用花烛,彻夜长明,人们将其称为守岁烛,取其光明之意。家人相聚笑语,小孩嬉戏,称作守岁,也叫坐长寿夜、长命夜。有些地方守岁到半夜甚至天明。

  晋朝时候就已经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称蜀地的风俗,到除夕通宵不眠,俗称守岁。梁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唐代孟浩然亦有诗道: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则在诗中写有:“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全唐诗话》记载:“景龙二年十二月晦,诸学士人阁守岁,以皇后乳母戏适御史大夫窦从一。”足以看出古人守岁,即使在朝堂上也可戏谑而无所忌讳。至于家庭之中,更是妻子儿女欢聚一堂,把酒欢歌。自古以来,人们都将过年视作岁末韵事而进行歌咏。明代诗人王崇简即有(守岁诗)写道:“夜久怜春逼,开蹲不欲眠。今宵尚今岁,明日即明年。万古推迁夕,千门宴乐天。爆声听不断,远近凤城边。”

  守岁,也叫守夜。瓜州人认为,腊月三十不守夜,阎王爷来查看时查不到某个人,就要在生死簿上勾上此人的名字。如今通宵不寐,“守夜”者甚众,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叙旧、看“春晚”、吃香果、打扑克、搓麻将等,欢度一年一度的大团圆。凌晨一点要接地气,燃放炮竹。守岁的习俗,既包含着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辞年辞岁

  除夕之夜,临睡之前,在家中年纪小、辈分低的要向尊长行礼辞岁,用吉祥话进行祝福,俗称辞年。有人则在年末以酒食相邀,称为别岁。唐宋之时都很盛行,清代京师也颇为重视。除了在家叩拜尊长,有官职的人在除夕还要穿蟒袍补褂(即补服,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走亲访友,称之为辞岁。新婚男子,则必要到岳父家里辞岁.不然便是不礼貌。

张贴春联

  春联从明初以来方始盛行。明太祖曾亲自撰写春联赐给众臣,所写的大多是脍炙人口的联句。《金陵琐事)中记载,太祖曾经亲笔赐给中山王徐达一联道:“始余起兵于漆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有一联道:“破掳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别朝诗集》中则记载太祖赐学士陶安门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此后江南各地达官百姓,新年无不粘贴春联,俗称从新。春联上的文字一般都表达祥顺祝福之意,除夕张贴在门上,第二天清晨即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放闭门炮

  除夕各家各户关闭门户时,要放爆竹三声,此起彼伏,直至深夜爆竹声方息,有时则一直响到第二天早上,俗称关门爆仗,也叫作闭门炮。相传闭门炮可祛除不祥,响三声,是取商升三级之意,不亚于过去一年的谢幕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腊月三十  腊月  腊月词条  腊月三十词条  
茶文化茶道

 喝一口人生,参悟其中深意

闲适之时, 闲来无事,总爱用玻璃杯泡上一杯淡淡的绿茶,闻着从杯中袅袅升起、徐徐散开的淡淡清香。隔着玻璃杯看杯中那如松针般的茶叶,在淡绿且清澈的茶汤中静静地立着,...(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三国两晋茶史概述介绍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局势混乱,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接近茶叶的产地,盛行喝茶的习惯。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或赐茶茗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