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羌年

羌年简介

  羌年又称“羌历年”、“羌族年”、“小年”,是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期从农历九月最后一天至十月初三。因主要活动在十月,故称十月年。

  羌年是从羌族的宗教活动发展而来的。羌族人的固有宗教是多神教,在诸神中最受崇拜的有五个,即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关圣帝君。这些神全无塑像,也无神位,只是在每家房屋顶上立五块白石以代表五神。传说古代羌人与戈鸡人发生战争,不能取胜,神人于梦中指示羌人以白石为武器即可胜利,结果验之。羌人为了报答神人,但又不知其形象,故以白石为代表而世代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以白石代表一切神灵。

  羌族人以祭祀山神的仪式最为隆重。在羌族人居住的村寨附近的山上,一般都有一丛由茂密的老树组成的“神林”,代表山神,同时还要放一块白石,作为山神的具体象征。神林前通常都有一块空地,作为祭祀的场所。羌族人一般一年要祭三次山神,分别在正月、四月或五月、十月举行,所以祭山神多是祈求丰收,和汉族的祭天相似。祭山神的仪式非常庄重,或杀牛祭山,或杀羊祭山,或吊狗祭山。届时,除妇女外,全村寨的人必须参加,由巫师主持。巫师事先要用净水洗手,燃柏枝熏身。祭前先举行“领牲”仪式,即将酒灌人牛或羊的耳朵,待牛或羊一发抖,就说明山神已领受。然后,巫师当场作法,宰杀牛羊,将热血洒在白石的尖端,将牛或羊角置于白石两侧。最后跳“锅庄舞”,饮顺酒,吃牛、羊肉,直到尽欢方散。

  羌年实际上是羌人一年当中的第三次“祭山会”,只是这次节目活动是在秋收之后,人们心情愉快,物资又丰富,所以过得更加讲究一些,大概他们认为可以和春节媲美,故称“小年”。

  羌族人过羌年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九月三十日晚上,敬了灶神、吃了团圆饭后,便紧闭大门,焚香三次,严禁外人进门。新年初一至初三,不外出背水,火塘内昼夜不熄火,不吹火,以免当年刮大风;不泼水,否则当年下大雨要冲坏庄稼;不动刀,不动针线,不然雀鸟要糟蹋庄稼;正月初一,既不外出也不让外人人内。如有穷人来家门口说些吉利话,就将猪嘴赏给他,意思是将“口嘴”(吵架)送出去了,这年不会和别人发生口角。

  节日期间,人们停止一切生产劳动。各村寨的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顶上插上杉树枝,在室内神台上挂剪红花,点松光,烧柏枝。男女老少要在家里用当年的新面粉制作三叉形的“达瓦”,这是一种大蒸饺,馅为肉粒豆腐。有的用面粉做成小牛、小马、小羊、小狗、小鸡、麻雀等各种动物和马鞍以及其他圆形、半圆形等形状的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人们还聚集山林祭祀天神,由巫师率领宰牛或宰羊祭天,巫师敲着牛皮鼓唱着羌族的史诗,既祭天又祭祖。祭祀之后,由四人抬着天神的代表白石,在全寨游一遍。有的村寨还由巫师到“神树林”跳神,杀羊撤血在作法坛上敬神,将羊肉分给各家带回食用。

  节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分别邀请亲友团聚,主人为坐在火塘上方的客人端出青稞酒和用青稞、大麦酿制的顺酒及猪膘等节日食品。羌族人饮顺酒是很讲究的:

  先向坛中注入清水,再插人细长竹管,大家轮流顺吸而饮,这大概就是“顺酒”名称的由来。顺吸饮酒时,要吸完再加清水,直到味道淡后再食酒渣。羌族人称这种喝法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客人饮酒前,先由主人蘸酒洒地敬神,并为客人祝福。客人在饮顺酒时,一定要喝到坛中露出青稞和大麦,否则主人以为客人嫌酒不好,看不起他。所以酒量小的客人一定要事先诚实地说明自己不善饮,否则非被灌得酩配大醉不可。主人和客人一边饮顺酒,一边对唱羌族传统的酒歌。酒歌是羌族人年节时顺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祝贺与酬谢之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人们在砸酒对唱时常伴以舞蹈。羌族人舞蹈形式有“跳锅庄”“兰干寿”“跳盔甲”“皮鼓舞”等,尤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人们身着盛装,男女各成一行,由善舞者领头,载歌载舞,一唱一答,男女互相变换位置,约十分钟后,一网才终二胭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羌笛。羌笛是独树一帜、最受羌族人们喜爱的民族乐器,在文娱生活中少了它,羌族人往往提不起兴趣。羌笛的历史悠久,“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著名唐诗,就说明至少在唐代羌笛就很有名气了。据载,早在秦汉时期,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族先民,就已发明了笛子,因当时不产竹子,最初的笛子是用羊腿骨做的。由于它是羌人发明的,故称羌笛。最早的羌笛一物二用,既当吹奏的乐器,又当鞭策乘骑的工具。西汉之前,羌笛只有二或四个孔,西汉之后才有了五个孔,并逐渐传人内地。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人聚居地区的羌笛,已成为一种六声阶的管竖笛,管身由眠江上游高山区特产油竹削成,形如方筷,粗如小指,长约十五至二十厘米,两管并列,用细线精心捆扎在一起,竹簧插在管头上,竖立着吹奏,故又称竖笛。这种羌笛一般是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停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婉转悠扬,格外感人,发人情思。此外,还有小锣、手铃、唤呐、羊皮鼓、胡琴、竹口弦等乐器。

  这些乐器能吹拉弹奏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羌族的猪膘是一种别具风味的节日美味,这种肉食的做法在其他民族中很少见。他们在过年前将猪勒死,把猪的内脏剖出洗净,在年节时制成各种菜肴;将猪肉连毛带皮切割成几大块,烤成金黄色吊在屋梁上,颜色越黄越珍贵,是年节时待客的上等佳肴。食用时切成小块,加入作料,或单独和其他菜一起烹炒,味道十分别致。

  在茂汉羌族自治县一带的羌族,过羌年有特殊的规定:只有当年没有成年人死亡才可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如果无成年人死亡,全寨青壮年男子就穿上花衣裳,系上彩色腰带,并在腰带上插上一二尺长的油竹竿,里面插有三根野鸡翎子。节日那天,全寨人盛装参加庆祝活动。

  羌族人民过羌年,并不像其他民族过大年那样,年年都要过。过羌年必须得当年全寨里没有一个人死亡的情况下才能过,否则,只过春节,不过羌年。

  过羌年期间,各村寨普遍停止一切劳作,并禁止出远门,各寨都闭山谢客。每家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祈祖先和天神,再邀集亲朋好友和乡邻来家饮“顺酒”。“顺酒”是羌族特有的一种酿酒,一般节庆时才“顺酒”,它是用青棵大麦煮熟后、拌以酒曲、放入酒坛内,覆上草盖,酿制而成的。饮时先向坛中注点水,再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幼大家轮流吸,或一人一竹管吸,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然后把酒渣吃掉,故有羌族“连渣带水,一醉二饱”之说。一般饮“顺酒”时还要边饮边歌舞。

  在年节欢饮“顺酒”时,羌族同胞都要对唱一种酒歌,对唱时男女宾主分排而坐,轮流对唱。这种酒歌,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较长,其中大多是羌族人民在年节表达吉祥、祝贺、酬谢等之意,有的歌词叙述家史及缅怀祖先业绩。

  节日的酒歌常常还伴有舞蹈。羌族同胞的舞蹈形式有“跳锅庄”、“兰干寿”、“跳盔甲”、“跳皮鼓”等,“跳锅庄”最为流行。跳锅庄时,男女互相变换位置,有时交叉进行,也一唱一落,舞歌优美动听,使节日充满热烈欢乐的气氛。

  “羌年”是集宗教信仰、历史传说、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并把人们的劳动成果自觉地归因于天地的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之所以在农历十月举办,这和羌族所居住的环境息息相关,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羌历年反映了羌族已经由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社会。羌历年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无疑都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艺术和习俗等的活材料。

  羌年是由一个祭祀活动演变过来的庆贺节日,其节日活动处处体现了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羌族人民追求和平幸福,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羌历年史话

  羌历年也称“羌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过小年”、“丰收节”、“还愿节”等多种叫法。羌年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五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羌历年”习俗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地区。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东接江油,南临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其中羌族9.1万,占全县总人口56.9%,占全国羌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川羌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节日庆典方面,便鲜明地反映了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最为盛大隆重的就是“羌历年”。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皇帝、撷琐、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而夏、周两代羌王朝制订的历法一直沿用至今。夏王朝的正历《夏小正》被羌人以祖历继承发展为现今的羌历。周王朝的周历被继承发展为今天全国通用的农历。

  据吴天挥《西夏史稿》记载,夏羌王朝的历法,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南部广大西北地区羌人建立的“大夏国”一直沿用。1971年在甘肃省的武威出土了夏历的残本剩有七至十二月份。据润十一月和每个月朔日的干支,算出是夏仁宗(仁孝)天庆二年,大夏羌人以十二生肖称一年,天庆元年属甲寅故称“天庆虎年”。

  早在公元前31世纪,羌王夏禹在中华大地上疏通九河,治平了“洪水滔天”的险局,拯救了中华人类的繁衍生息。夏禹传位其子,夏启接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开国建立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夏朝乃是中华人类奴隶社会之初期,随之进人较为普遍的农耕时代。据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云:“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夏代古羌人根据日照变化、星座和月相变化周期编订历法,在从事农耕种植中逐渐认识了四时代谢,认识了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悟出了农时周期。以农时周期与星座、月相、日照长短订出了四季变化,时、日、月、年的数记。在夏、商(殷)代是三分月,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到了周代是四分月了。根据人们的逐步认识自然时季的特定规律不断完善了历法。

  羌历与公历相差两个月。我们国家以农历按传统划分立春是在公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立夏是在公历的五月五日或六日;立秋是在公历的八月七日或八日;立冬是在公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以此划分四个时季,与实际气候时季变化不符。

  而以羌历的时季则与实际气候和时季相吻。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按农历进人“立春”时,各地气候还处于隆冬,立秋还处于炎夏。为此,实际仍在按羌历(夏历)的时季与实际气候相结合作为统计四季气候变化的月份。

  即以公历的三、四、五月为春,六、七、八月为夏,九、十、十一月为秋,十二、一、二月为冬。而公历的三月正是羌历的一月。所以羌历的一、二、三月为春季是符合实际气节变化的。为此,我们国家正是按羌历的月份统计四季变化和各地实际气候的。1984年重庆市发行了月建以寅为首的羌历彩色单张日历。

  十月是羌人农牧区的金秋时节,粮食丰收,牛、羊肥壮,为了庆祝丰收,俗定“十月过羌历年”。有的羌区为了答谢天神的恩赐,当年丰调雨顺、六畜兴旺、粮食满仓,举行“过羌年还天愿”,故又叫“还愿节”。为了感谢耕牛的辛勤劳作,让耕牛也过节,用麦饼挂在牛角上,喂养最好的食品,又叫“牛王会”,人畜都过年,这就是羌历年的来历。

  “羌历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羌族原始宗教的上坛经典《木姐珠》上说,天神木比塔的么女儿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她树种、粮食和牲畜作陪嫁。木姐珠来到凡间以后,很快繁衍了人类,秋收以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向上天祝寿,这天正是羌历十月初一,从此年年如此,形成定俗。随着时代变迁,古羌历除巫师作卜算之用外,羌族在羌历十月初一过大年的习俗也逐步演变为农历十月初一了。

  羌历年中正值高寒山区进人初冬,正是牲畜膘肥体壮,粮食归仓,瓜果满园的时候,也是一年劳动后的享受时日,从此以后,“羌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羌年习俗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一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届时,全寨人都要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以肉丁豆腐为馅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摸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l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l坛顺酒、3斤猪肉、1斗青棵、13斤面做的大摸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众人由端公带领,在法器声中从村寨走向会场。祭祀时,先在石塔前点燃柏香,羌寨附近的山上有一个用青石板砌成的塔,高约两米,塔顶有代表天神、地神、树神等神灵的白石,塔周围为“神林”,有历代祖先栽种的松树、柏树、青冈等,仪式就在塔前的场坝里举行。端公行“领牲”礼,祝词并唱史诗,大意为:所有的野猪、老熊、山鹿、乌鸦、麻雀,请山神收治,不要放出来吃庄稼,请天神不要落“冷子”(冰雹),以免人畜受害、庄稼遭灾,保佑本寨百姓吉祥平安、免生疾病。

  随后把凉水和几颗青棵注人祭牲耳朵内,并往祭牲身上泼水,当祭牲全身发抖时,就表示神已领受,即可杀牲祭神了。要把祭牲的血淋在石塔上及其周围,端公将祭牲的角放在塔顶上,肉则当场煮熟分给各户。端公再将青棵撒在羊皮鼓的鼓面上,占卜吉凶,决定禁忌事项,并请神上身,宣布神命,接着诵经,给众人发放代表吉祥的羊毛线。端公先在塔前饮顺酒,众人再饮,跳“盔甲舞”,尽欢而归。

  羌族人的传统宗教观念有“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祟拜”等,这些属于原始宗教范畴的信仰习俗对羌族人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羌族人信奉巫师,重视祭祀活动。在众多祭祀活动中,对山神的祭祀活动最为隆重,称“祭山大典”或“祭山会”、“山神会”、“塔子会”、“山王会”。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羌族人对和平安泰、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的渴望,含有祈丰年、庆丰年、许愿、还愿的性质。成年后初次参加祭山会的男子会非常受重视,会获得许多祝贺性的馈赠食品。羌族人一年中各节日期间都要举行祭祖活动,酒是必备的祭品,以酒祭祖,以求福佑,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歌跳舞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哑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祝贺与酬谢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闽才终,二闽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顺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唤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羌年  羌年词条  
茶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历法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看到较之其他月份的更圆、更皎洁的圆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