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柬埔寨风筝节

  制作风筝和放风筝活动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扶南时期,风筝就随着中柬两国的商贸活动传人了柬埔寨,风筝在柬埔寨语里也包含“鹰” 的意思,这与中国古代称风筝为 “纸鸢”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聪明伶俐的高棉人将中国的风筝改造为更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柬埔寨风筝,从那时起,放风筝成为了柬埔寨人的传统。拔婆跋摩一世统治时期的石刻碑文显示,风筝常与柬埔寨《罗摩赞》 及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这两部经典作为贡品敬奉给婆罗门教的神仙。柬埔寨传统风筝的类型主要有竹哨风筝或称为普农风筝、鹞鹰风筝 、 口袋风筝、无尾风筝、铃铛风筝、刺绣风筝等。竹哨风筝比其他类型的风筝更具有代表性,它的体积较大,只有成年人才能够放飞,竹哨风筝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制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们之所以将这种风筝称为竹哨风筝,是因为风筝头上装有一个竹哨,风筝在天上飞舞时,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为节日时朗诵柬埔寨古代五言诗、六言诗或七言诗做伴奏。

  鹞鹰风筝通常在收割季节结束后,由小伙子或孩子在凉季来放。不过年轻男性也喜欢在女性的房子的周围放风筝来吸引他的伴侣,并吟唱情歌。

  风筝节的形成与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400年,高棉人的祖先就制造出了竹哨风筝,并在收割季节的放风筝仪式上升放。古代高棉人存在的祖先信仰,使他们形成在雨季到来前祭拜祖先神的传统,祈求风调雨顺,以便粮食获得好收成; 而在收割季节结束后,就举行放风筝仪式,来表示对祖先神的感恩,感谢祖先神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成。那时期的风筝,支架由竹子制成,风筝表面布满树叶,像席子一样编成。扶南时期 (1—6世纪) 柬埔寨的农业在水利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扶南在宗教、文字和艺术方面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放风筝的传统得以继承,并且源于对祖先神和婆罗门教的信仰,高棉人用放风筝仪式来报答祖先神和风神帮助他们获得了好的收成。

  在扶南时期,柬埔寨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风筝常常被视作女王或者母亲,而普农风筝也被人们称为 “母子” 风筝, “母” 即代表女王, “子” 则代表臣民。

  真腊时期 (7—8世纪) ,柬埔寨的水利设施更加发达,在河口修建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农业发展更加良好,因此高棉人举行的放风筝仪式也比扶南时期隆重得多。

  但在真腊晚期,政治动荡,真腊被分成了水真腊和陆真腊,整个国家也陷入到爪哇人的统治当中,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放风筝仪式也停止了。

  吴哥时期是柬埔寨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阇耶跋摩二世将高棉子民从爪哇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由于正确的水利政策,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婆罗门教和佛教在全国盛行。据中国元代使节周达观的记述,吴哥时期柬埔寨人在一年里可以耕种3~4次。由于农业的发展,放风筝仪式成为一个每年举行的重要王家仪式, 按照婆罗门教的传统习俗, 高棉国王在每年雨季的开端举行御耕节,来祈求土地神开启农耕季节。而在旱季来临时则举行放风筝仪式,来表达对风神的尊重和感恩, 感谢他给人间带来了好天气, 为农民们收割作物创造了好的条件。

  而据柬埔寨发现的石雕也表明,在吴哥时期,风筝曾经作为一种贡品贡奉神灵。

  随着1431年暹罗士兵攻陷吴哥,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过去了,高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打击,风筝也逐渐被人忘记,甚至成为一种不祥物,从那时起,宫廷里也不再举行放风筝仪式。直到哲塔一世国王时期 (1576—1595年) ,才有柬埔寨人开始重新放风筝。葡萄牙人Quiroga de San Antonio在游历柬埔寨后写到: 柬埔寨人用树枝做风筝架,架子上覆盖着纸张,而且这种风筝在升空后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但宫廷的放风筝仪式并未恢复。  巴隆拉嘉四世国王在位期间,开始举行王家的放风筝仪式,并且仪式按照佛教的传统举办。安东国王继位 (1840—1859年) 后,非常重视振兴高棉文化,每年十一月上弦十二至十五日,安东国王都要按照佛教传统来举办放风筝的仪式。人们在王宫里建造5座仪式棚子,并请5位高僧坐在棚里诵经,每个棚子里放有一盏宫灯和一只风筝。举行该仪式是为了祭祀佛祖舍利塔,并祈求在收割季节不要下大雨或者发洪水,也是为全体柬埔寨人民祈求幸福和安宁。安东国王去世后,后世的国王不再举行这个仪式了,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放风筝又重新在民间兴起。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柬埔寨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放风筝的传统又逐渐恢复。人们总要请僧侣来诵经,并祭拜神灵,祈求风和日丽,以便农民收割庄稼,获得丰收。收割季节前后,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喜欢在空地或田野里放风筝

  1970年至1993年间,无情的战火再次席卷了柬埔寨的国土,人们也看不到放风筝仪式的热闹场面。直到1994年,柬埔寨的风筝节才得以恢复。如今,每年由文化与艺术部举办的风筝节不仅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放风筝高手互相竞技,也吸引了很多外国选手前来切磋,人们将各式各样的风筝自由放飞,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风筝节不仅成为柬埔寨人民继承和发扬高棉文化的民族节日,也成为了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节会。

  柬埔寨风筝节兴起是在17世纪初斯雷索里约波国王时期。到19世纪中叶安东国王(1841-1860年)时期,风筝节又按照佛教的方式盛行起来,放风筝活动曾风行于柬埔寨全国。

  风筝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柬埔寨史料记载,皇家风筝节是为祭祀第三天堂的髻钗佛塔而于每年佛历一月上弦十二日至十五日(公历12月)举行的。仪式举行时搭盖起5座礼仪棚,请僧侣在5座大棚诵御祸经,并在每座大棚中放置5只宫灯和5只风筝

  关于风筝的来历,在柬埔寨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伦波。他和一个朋友捕捉到一对金色的鹰。他们没有把鹰卖掉,只是随身携带。

  一次,有两位公主到市场去,看见那两位青年,一见钟情。她们要求买下金鹰,但青年不同意卖。于是她们便借那两只金鹰到王宫前的广场放飞玩耍。他们四个人用线拴住鹰脚,把鹰放到空中飞翔,玩得兴高采烈。以后这两对男女青年每天一起放鹰玩耍,建立起深厚感情。两只金鹰由于被频繁地放飞,最后得病死去了。两对青年恋人也就在那时自愿结为夫妻。后来,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四个人便用布做成鹰愉快地放飞。从那时起,柬埔寨就诞生了风筝,一直流传至今。

  柬埔寨语的“风筝”和“鹰”是同一个词。这与中国古时把“风筝”称作“木鸢”“纸鸢”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鸢”也就是“鹰”。看来,中柬两国在风筝的传播上还真有点渊源呢!

  风筝节时,柬埔寨的大地上北风轻轻吹拂,农民正值收割稻谷季节。据说,这时代表凤凰的风卷走代表龙的水,“凤凰逐龙”以后,农民才好收割。在风筝节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全国城乡都要在空地或收割完稻谷的田野里举行放风筝仪式。首先,人们请居士来诵经,祭拜神灵,祈求和风早日吹干田地并把稻谷上的尘土吹净,以便农民收割庄稼,获得丰收。诵经完毕,人们开始放风筝

  有柬埔寨人民根据物体和动物的形象,制造出多种多样的风筝。柬埔寨的风筝造型丰富多彩,造型很多,例如:帕侬风筝、彩碟风筝、阳伞风筝、小鸡风筝、鹰风筝、宫灯风筝、荷包风筝、母子风筝、桶形风筝、花形风筝、龙风筝、青蛙风筝、蝙蝠风筝、蜻蜓风筝、燕子风筝、葫芦风筝等等。有一种超级风筝,长达五六十米,需要两三个人合作放飞,飞行高度有几百米。它的前端装有一个弓形发声器,弓弦用薄竹片或藤片做成。风吹弓弦,可发出四种或七种悦耳动听的响声,能传出两三公里远。据说这是为四言诗与七言诗伴奏用的。如果弓弦做不好,那在天空回响的尖细的声音就像鬼哭魔叫,令人毛骨惊然。

  按照传统观念,如果高级风筝的线断了,落到谁家的房子上,就象征一种灾祸降临,那户人家必须请七座寺庙的和尚来诵经,借以除灾驱祸。放风筝者也往往怕人家追究责任而逃离家园。还有一种叫做“夜行灯”的风筝,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圆柱体。夜晚,人们用布条蘸上油,拴在风筝里面,放飞前点燃布条。无数只“夜行灯”飞翔在空中,如繁星闪烁,令人眼花缭乱。

  风筝节的活动除了放风筝外,还有“斗风筝”。“斗风筝”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人们在风筝线上粘些碎玻璃碴,斗风筝者千方百计用自己的线挂住别人的线,然后用力猛拉,把别人的风筝线弄断,被弄断线者为败。另一种角斗的方法是,在风筝的前端装上一个尖尖的竹pt,用它去啄破别人的风筝纸,被啄破纸而风筝落地者则认输。

  风筝节是柬埔寨热闹的节日,人们往往玩到深夜才尽欢而散。

  但从1970年朗诺政变后,人们就再也看不到放风筝仪式的热闹场面了。一直到1994年,柬埔寨的风筝节才得以恢复。那年的风筝节由柬文化部于12月21日一23日在金边金宝殿酒店旁边的绿草地上隆重举行。风筝节的前两天是由各个单位自由放飞,第三天举行风筝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金边市和八个省份。正式比赛结束后,人们就地买风筝,自由放飞。在历时三天的放风筝活动中,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柬埔寨风筝节  柬埔寨  柬埔寨词条  风筝节  风筝节词条  柬埔寨风筝节词条  
茶文化西方节日

 仲夏节

 6月22日或23日是仲夏节,斯堪的那维亚庆祝这一节日的历史已达百年。仲夏节时太阳位于最高点,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在斯堪的那维亚北部,半夜三更人们还可以看到...(展开)

茶文化茶道

 一杯茶,尽品人生沉浮

茶者,雅称茗。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百草茶为灵,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