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千里共婵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因这个节日是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气候凉爽,天空高远,花好月圆。中秋之夜,碧海青天,一轮明月如晶莹的白玉盘冉冉升起,在广袤的天空中漫步,皎洁的月光使群星失色。古往今来,月亮常常牵动人的情思,给人们带来浪漫的联想,月圆、月缺常能引起人们的万般感慨。人们常常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而以月缺比喻人的分离。中秋月圆之夜,望着分外明亮的月亮,人们向往美好团圆生活的心情尤甚。人们希望月圆人也圆,于是每到中秋节,总是想办法与亲朋团聚在一起,所谓“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期望与亲友共赏那一轮圆月。如果不能与亲人团聚,思乡之情会变得特别浓烈,李白曾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个夜晚对爱人的思念也越发浓厚。张九龄曾感叹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在古今中秋节望月怀人的佳作中,最能牵动人的情思的莫过于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了。苏东坡于宋熙宁九年(1076)中秋之夜写下他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词序中他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当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为官,离别已经有六年了。苏东坡与弟弟手足之情深厚,在中秋节的夜晚,苏东坡仰望圆圆的明月,深深思念远在异地的弟弟。在月圆而人不圆的夜晚,苏东坡文思涌动,于是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词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写到明月的清辉洒向人间,月光在不断移动,表明夜已经很深了。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内因为思念亲人而失眠的人。

  在中秋节之夜,本应月圆人也圆,然而却有很多人无法与亲人团聚,忍受着别离的痛苦和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的忧伤。大文学家苏东坡是性情洒脱和旷达的,他悟出了人生重大哲理来宽慰自己和世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祝愿人们能永远健康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与亲友共同欣赏天上的那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传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更是对亲人的祝福,成为千百年来中秋节不断歌咏的主题。

  八月中秋节,无论是在文人的诗篇还是民间生活中,团圆和思念是永恒的主题。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亲友之间也相互赠送,都有祈求团圆的含义。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坐在庭院里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赏月、拜月,然后分吃月饼,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为了表示团圆的含义,中秋节祭月的供品都尽量选择圆形物品,即使分西瓜也要切成牙错相连的莲花状,莲花又名荷花,故如此切法表示连绵不断,相互不分离,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各地普遍流行住娘家的媳妇在中秋节则要回到婆家,与丈夫家人团圆。家中若有外出未能归者,饭桌上也一定要摆上他的碗筷,表示家人对在外游子的挂念和祝福。

  曹雪芹《红楼梦》中曾描写过贾府过中秋节的情形。有一年贾府在过中秋节时,合府都到园中凸碧山庄赏月。厅前平台上摆放的桌椅形式都是圆的,取团圆之意。贾母将府中的男男女女都召集来赏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此情此景,因自己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姊妹,孤苦伶仃一人,只能一人暗自伤怀。

  因为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含义,很多地方将中秋节之夜家人团圆聚餐、赏月、拜月的活动称之为“圆月”。山东潍坊有一首儿歌名为《圆月》,一个小男孩手托一个用面蒸成的月形圆饼,另一手臂绕圆圈,边绕边唱:

  圆月了,圆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

  月儿光光,小儿烧香,月儿圆圆,小儿玩玩。

  另一个儿童则手执一棵点燃的艾蒿,俗称蒿子灯,也手臂绕动,在空中舞动出一圈圈的荧光,与绕月形饼的儿童相互唱和。青岛胶州一带小儿们手拿月饼,饼上插一炷香,绕场转圈并高声唱圆月歌:

  圆月哩,圆月哩,一斗麦子一个哩;

  月光哩,月光哩,八月十五烧香哩;

  月圆圆,月团团,老的少的大团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千里共婵娟  千里  千里词条  婵娟  婵娟词条  千里共婵娟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中国茶具的发展史

 茶具的发展演变和饮茶的产生息息相关,经历了从无到有、共用到专用、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饮茶的盛行,茶具在不断完善、发展,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唐代以前  最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