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招兵节

  招兵节是广东凤凰山区一带畲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大雪至冬至之间择吉日举行,5年举行一次。关于招兵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当年盘瓠王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到海边,在神兵神将的帮助下才安然脱险。畲民为了纪念祖先,感谢神兵神将,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节,向他们献祭。节日活动一般延续三天三夜。节日期间,举行招兵活动的公厅里要搭一木台,台上饰各种兵马令旗;同时摆设神坛、香炉,并将祖图悬挂于神坛前。祭祖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本族师公则口中念念有词,敲打着道具翩翩起舞。一时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十分热闹。外村的亲友也多会在节日期间进村探亲访友,畲家男女老少则身着盛装,置备美酒佳肴,祭拜祖先神灵,宴请各路宾客。

  畲族招兵节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以祭祀、祈祷为主要形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民俗活动,其历史久远,生命力强。畲族是中华民族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招兵节”和图腾文化则是畲族文化的结晶,是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兵节是一种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所需费用甚多,由于缺乏资金,一般由全村村民自愿筹集,由于村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很难如期举行活动。近年来为了弘扬畲族的民俗传统文化,畲胞招兵节的活动的资金需来自政府的支持和一些企业的捐助。因为畲族有语言没文字,法师受文化素质的制约,再加上族内法规不宜对外公开等原因,致使历来法师所诵经文,大都靠口授和死记硬背来传承,未能整理成文本或文本不完整。现在法师仅存凤凰山区凤坪村(属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的蓝金炮一人,招兵节活动关键环节应由蓝金炮为首的一班人完成。招兵节活动在村中的公厅进行。需设主祭坛一座,一整套法器、神像及法师所穿的法衣。招兵节整个仪式过程,可分四大部分,由三十项内容组成。

  招兵节是凤凰山畲族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它集凤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底蕴深厚。粤北、闽、浙、赣、皖等地畲族现在还保留的祭祖、请祖、奏名传法等祭祀仪式和祈福型法事、禳灾型法事,以及请醮道场等相关情节和场合都包括在其中,是独一无二的民族传统节日。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濒临失传。仅丰顺县凤坪村一直传承着每两年举办一次招兵节的传统习俗。就是2008年冬遇到罕见大寒流,招兵节活动依然如期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辖内的畲族只举行过四次招兵节,分别是:1951年在凤凰镇石古坪村,1952年在文祠镇李工坑村举行过活动,中途遭禁。至1993年由潮州市群众艺术馆牵头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成功恢复了这一传统节日,随后又于1997年和2009年,在李工坑村举行招兵节。至此,潮州畲族民众中才重新有了“招兵节”这个概念。

活动概貌

  活动场面

  招兵节是属于氏族神灵的宗教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定时、隆重和神圣。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民族神灵与世俗神灵相结合为崇拜对象的多神崇拜,但尤其以信仰道教为主。畲族有属于道教的自己世袭法师,平时从事民间道场法事,招兵节活动由法师主持。在仪式的主祭坛上,厅的正面及左右两侧挂着历代真人的画像,厅中的供桌上搭一小彩门,横额上书“闾山法院”,左右对联写着“王母驱邪迎百福,闾山断案集千祥”。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活动仅见于潮州的凤凰山区的畲族。整个活动前后连续三天,共三十个项目,分别是:一、请神;二、奏文书;三、开路引;四、招兵;五、赏兵粮;六、坐楼台;七、谢神。细项如下:(1) 起师;(2)大请神;(3)奏文书;(4)请佛;(5)开光明经;(6)消灾忏;(7)请龙;(8)安龙;(9)安灶君;(10)开公王忏;(11)安井;(12)拜田君;(13)做供;(14)打路引;(15)给施;(16)招兵;(17)上香;(18)请师爷;(19)开三奶经;(20)砻谷、舂米;(21)赏兵粮;(22)赏酒肉;(23)安兵;(24)光灯谢土;(25)诵慈悲经;(26)诵观音经;(27)油火烧邪;(28)收邪;(29)送佛;(30)谢师。本身有法师的畲村,最后要增加一项发兵仪式。①如果给这三十个项目加以分类,则可将其归为四个段落,分别是:(1)祷告;(2)请神、安神;(3)招兵;(4)收邪。从整个过程看,贯穿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畲族人民对盘瓠王的崇敬和怀念,以及期望人畜兴旺,希望未来的昌盛。而从“招兵节”的过程内容可以看到,传承盘瓠王精神也是主要目的。畲族“招兵节”是集畲族文化大成,涵盖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语言、民歌、音乐、武术、舞蹈、服饰、饮食和迁移等内容。从多个方位展示凤凰山畲族文化的原生态面貌。

  文化特色

  作为畲族最隆重、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凤凰山畲族招兵节具有许多独具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民俗活动的不同特征。招兵节民俗活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有着独特而神奇的魅力。从招兵节整个活动过程来看,体现了畲民以盘瓠王为中心的神、佛、鬼多神崇拜。它是缅怀祖先盘瓠禳灾祈福,招来“神兵”,保村寨安宁,保人寿年丰的一种民间宗教礼仪法事和民俗文化活动。主要目的是祈求神佛庇佑住民人畜兴盛、五谷丰登、驱邪避灾、百事无忌、福禄无疆等等,这些都是招兵节活动的基本目的。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传说中的图腾崇拜、民族祖源相互之间的联系,但又超越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阶段,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意念。招兵节保留于凤凰山畲族地区。

  举行时间

  凤凰山历史上招兵节,各村自主举行,于冬至前后三天请法师择吉日举行。畲族有自己世袭的“法师”,招兵节活动由畲族法师执行。以前每年举行一次,不知何年开始改为后来的每2年或3年一次。本村有师公的潮安县石古坪和丰顺县凤坪畲族村,他们每2或3年举行一次,但分两程进行。现在凤坪村是每3年举行一次,第一程时间在当年农历除夕前一天举行招兵(也称请兵),第二程在农历正月初五前择日举行发兵(也称散兵)活动。石古坪村每2年举行一次,时间为农历除夕夜饭后,举行请神上表,安兵营;至农历正月初四夜,举行请神、祭兵、祭符、散兵(也称发兵)活动。本村没有自己法师的碗窑、山犁、李工坑等畲族村,因交通不方便和经济关系,则每隔3至5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当年农历冬至节前后3天,请法师择日举行。这些村在择日时,须视当年经济收入状况、祠堂坐向和主持人的时辰八字而定。招兵过程一般是1天1夜或3天3夜。招兵节活动可谓举族动员,数村呼应。主办村必须发请贴请凤凰山每个畲村届时派员参加;各家各户要通知亲朋好友届时来做客;附近汉族村庄的群众也都前来做客或观看,整个场面非常热闹。招兵仪式气势宏伟,氛围庄严。在祠堂大厅中央,用八仙桌设置招兵神坛一座,坛内分别有序地摆放“三牲”、香、米、水果等5排供品。大厅正面和东西两侧各悬挂诸位神像,在祠堂门口左侧置“恭迎圣驾”神坛,坛内供奉本村神明。祠堂大门前的空旷地上,搭建行法台一座,称“招兵台”。据祖辈讲,先前的招兵台是由八仙桌组叠成13层高,依次缩小成塔状的。也有一说是把13张八仙桌相捆在一起成直线型的,闽、浙一带族亲称此为“洪楼”。后来不知到哪个年代,演变成今天的用3张八仙桌相叠成二层高,上面再摆上一张交椅和米斗的招兵台。同时,在大厅门前空旷地一侧,还需搭戏台一座,请木偶(俗称纸影)剧团来演出。

  法师与经书

  法师吟诵的经文分为书经和心经两种。据凤坪世袭第15代法号法通法师讲,书经是把经文整理成书,属于可以公开传授的经文,吟诵时可以大声朗诵;心经则是属于那些不可泄漏天机的秘籍和教规规定,只能通过历代师公的心教、口授才能承传,因而只能小声默诵。蓝金炮(法名:法通),第十五代法师传承人,现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招兵节”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8年农历11月生,男,畲族,文化程度初中,丰顺县潭江镇凤坪(又名风吹石祭)畲族村人,9虚岁入学读书,一向在家务农,从29岁(1977年) 起师从父亲蓝名凯(法名:法进,第十四代法师)学招兵仪式及各种祭祀道场。三十年来,先后在凤凰山周围一带乡村、梅州、珠江三角洲、潮汕等地共开展法事200余场。法事内容包括“招兵节”、基建项目的建房、建祠堂、造桥、开井的择日、安龙谢土、驱邪、开光、招魂、打醮施孤等祭祀道场。我们多次造访凤坪村,在与法通法师的交往中,了解到招兵节经书的情况,招兵节经书共有经文二十四卷(部)。招兵节活动仅存在于潮州的凤凰山区的畲族,以前各村都有自己的法师。但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法师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方式一般都是家庭传承。法师也没有什么收入,靠做法事,收入比较微薄,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种植茶叶、自耕自给,因而很多失传了。就是历史上招兵节活动开展得较好的潮州凤凰山石古坪畲族村,由于在破除迷信时期,经文大多数被烧毁,现在仅存的只有几本破损严重的经文外,其他都失传了,法师也没有承传下来。

  法器与法袍

  1.法器

  法会的法器包括下面八种:

  (1)龙角:一把锡制的弓形吹号管,形状似喇叭,但它的口径像三角形,有大和小两个型号。小的是27厘米(长)×21厘米(宽);大的是36.5厘米(长)×22厘米(宽)。在招兵时,吹龙角,目的是让村民知道“招兵”活动开始了或者是兵马已经到达了。(2)音磬: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用铜制成。直径15.2厘米,高7.3厘米。在请神的环节中用木制的小狮子10.5厘米(长)×4.5厘米(宽)×6.5厘米(高)进行敲打。(3)木鱼:用木头雕刻成双鲤鱼。19厘米(长)×16厘米(宽)×11厘米(高)。法师在诵经时,跪在地上敲打木鱼。(4)铃刀:用铁制作而成,长条形,像小刀,柄尾细小,末端连接着四个圆环铃和两个铜钱,活动时叮当作响。28.5厘米(长)×4厘米(宽)。在请神时,法师边摇动铃刀边做请神的动作。(5)印(玺碟):一块由铜制作而成的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度为0.2厘米,手柄是一只狮子,柄长2.7厘米,高2.3厘米,厚度为0.8厘米,成半蹲状。印面刻有太上老君勒以及日、月的字样,主要用于盖符头。(6)杯:用铜制成的半圆,形状似贝壳,用铁链连接着,有大的,也有小的,主要用于招兵,法师掷杯,圣杯现,表示兵马已请到。(7)马鞭:是一根长约65厘米的葫芦竹。(8)中鼓、斗锣、亢锣、大小钹、这几种乐器都是在市场采购的。(同潮州大锣鼓)。

  2.法袍

  (1)长袍:深蓝色布料,滚红色布边,113.5厘米(长)×49厘米(宽)。(2)帽子:红色圆帽和莲花形状围套(也叫唐僧帽)。(3)马褂:红色布料,正面及背面都描画有黄龙。(4)袈裟:165厘米(长)×112厘米(宽)。白色布料,分若干小格,上绘着道教真人画像。黑色布边,法师在光灯谢土的环节中就要穿袈裟。

基本程式

  招兵节请世袭法师主持,活动在村中的公厅内外进行。主祭坛设在公厅内,门外左侧另设有挂着玄天上帝、感天大帝、协天大帝、三山国王等神明名位的祭坛。在右边埕头树着一面红底、黄色牙边的三角旗帜,上面绣着一条金色飞龙,它是盘瓠王的令旗,是权力的象征。道场的布置与准备,首先是在祠堂大厅设置“道场”和“神坛”:“道场”的横匾是“闾山法院”,左联:“闾山断案集千祥”,右联:“王母驱邪迎百福”。左右联的字分别用红、浅黄、深黄、深蓝、浅蓝、浅红和黄蓝等颜色(含有代表各路神兵之意)的文字书写。坛内还设其他福主神位。其次是祠堂大厅正面和左右两侧悬挂九帧直联神像(见附图),每帧上、中、下有三个神像,其中正面三帧从左至右顺序是:①李天尊、李奶(三姐)、杨仙师。②张天尊、陈奶(四姐)、恭仙师。③梁天尊、林奶(九姐)、刘仙师。左侧三帧从上往下是:王母娘、点兵师、左头陀。右边三帧从上往下是:闾山殿、唐葛周、右头陀。每帧祖师中都各绘有神话传说中形态各异的历史人物,合数百位。每帧长232厘米,宽度89厘米。法师是整个招兵节活动的指挥者,同时也是实施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法师是办不成招兵节的。主持招兵节的法师都是经过长期的训练,耳闻目睹,反复实践,最后由上一辈法师传授经书的要领,以及心经,再由族中多位长老联名推举,举办隆重的仪式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招兵节的主持法师。因此,主持法师对经文内容及其使用场合做到“人经合一”,到那个程式诵何经文、配合何心经都要自如运用。法师的法器有木鱼、锭子、音磬、镇木、卜杯、龙角(一把锡制的弓形吹号管)和铃刀(剑把后一环形,穿串着若干铜线,活动时叮当作响)。诵经过程伴以小锣、小钹、小鼓,作法时则伴有大锣、大鼓(用潮州大锣鼓的鼓和斗锣)。法师的打扮按过程内容不同有所变换。大致分三种:一是蓝色滚红边长袍,头戴莲花帽;一是穿蓝色长袍扎红巾;一是头戴莲花帽,身披袈裟。袈裟白底,分若干小格,上面绘着道教真人画像。招兵节要请法师主持,现仅存凤坪村的蓝金炮一人。据了解,蓝金炮家族传道已有十几代人了,他是世袭第十五代法师,法号法通。在他家藏的法器中,有一个乌黑油亮的木鱼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一)起师与奏文书

  招兵节第一部分从起师到消灾忏这段法事,主要是由法师及其助手、在祠堂大厅“道场”的“神坛”举行的,村民除主事人外,其他一般不参与活动。这个阶段大概有以下几个分项,分别是:起师;大请神;奏文书;请佛;开光明经;消灾忏。再者是分别用九种不同颜色的纸制成旗,代表所要请的各营兵马。起师请神所请的主要神明包括:自家的师祖、传法师父、本教派的创始人到道坛来帮助施法者(即法师)施法。并分别请来驸马王、玄天上帝、感天大帝、三山国王、土地伯爷、打猎仙师、关爷、三奶娘等等各路守护神。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这个仪式很隆重,法师需挨户上门为各户安贴平安符。各户除送白米银封外,还得备上三牲果品迎接,仅此一项就要用上两天时间。这就突出表明了举行招兵节的目的意义所在。下午是祭祀,在公厅内开公王忏,拜田君,在公厅外做供。全村各家各户准备的三牲,红桃发米果,香烛钱纸等摆满整个大埕,并燃放鞭炮,迎接并供奉各路神明。与此同时,在大埕正对公厅的地方搭起的小戏棚,请来木偶班开始演戏。这些木偶班的演出,一直要持续到整个活动结束。戏是演给各路神明欣赏的,当然也增添节日欢乐气氛,丰富了畲村的文化生活。

  (二)安龙与祭祀

  招兵节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有请龙、安龙、安灶君、开公王忏、安井、拜田君、做供。其中在请龙、牵地龙、安龙、安灶君等仪式中,有几个重要环节值得一提:(1)安龙———请来盘瓠王进公厅。在厅中地上有一竹笾内用白米堆塑成龙头圈案,由法师举行安龙仪式。(2)安灶君。灶君(潮人称之为司命帝君)或司命公 (谐音读作“新面公”),这是主管合家平安的灶神。当法师把各路神明请齐之后,各家各户即备上一盘白米和一封银,向法师请得平安符回家,分别贴于灶头、门神、石臼、牛栏。于灶上备好供品,焚香点烛祭拜。祈求合家平安,人畜兴旺。据介绍,过去这个仪式很隆重,是由法师挨户上门为各户安贴。每户除送白米银封外,还得备上三牲果品迎接。以前仅此一项就要用上两天时间,后来看到的安灶君是简化了的形式。(3)祭祀,在公厅内开公王忏,拜田君,公厅外做供。拜田君(田君也称伯公),是祀奉主管田园的神明,此时念田经,祈求田君消灾除害,保佑五谷丰登。(4)“做供”,就是供养神明、佛祖、祭祀祖先,“做供”的祭品都用斋品。这一阶段告一段落以后,法师才可以吃饭、休息。在这一节的安龙请盘瓠王进公厅中,突出地表现了畲族村民敬奉始祖的民俗崇拜,这与汉族在姓氏文化中所体现的对本族祖源的崇拜是一样的;而从安灶神这一形式来看,说明畲民对“司命帝君”的崇拜和信仰。其实,灶神的全称应是“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与“帝君司命之神”是两位不同的神明,大概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人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而称为“帝君司命之神”,传说在天象中,北斗魁星附近有文昌六星,其中“司禄”星主贵贱偿爵,“司命”星主人夭寿,民间对北斗魁星也称为文昌星神,纬书《孝经援神契》称:“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官。”道教吸收此种信仰之后,称为“帝君司命之神”。在粤东与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文昌帝君十分流行。

  (三)招兵

  招兵的过程,既严肃且热烈。法师念辞召请之时,全场必须肃静,虔诚恭候,连对面戏台也得息鼓罢弦。当听一声兵到,顿时鼓声大作,全场欢欣雀跃。法师把到达的兵马旗帜交给在旁恭候的武士(男丁),送入公厅之中。

  接旗的武士,是从村中的青年中挑选的。他们个个头扎蓝巾,身着黄色武士服,腰系红绸,甚是威武。按历史上的做法,这些壮士们还要执著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可惜年代久远了,村中原保留的这些兵器都散失殆尽。现在是三人负责接旗护旗,余者敲锣打鼓送旗。在男丁们接旗后送入公厅时,我们看到,他们都用着一种特殊的步法:先是左脚往后一蹬,再两脚交叉跑步前进。经了解,这是模仿猎犬跑动的姿势。蹬腿的动作,则是猎犬的腿被伤时的动作,这是纪念盘瓠王打猎时猎犬被山羊撞伤这一情节的,表达了他们对盘瓠王的怀念。安兵,意为把各路兵马安顿于村中,法师在念经之后,把各路兵马旗帜插于公厅屋顶横梁之上。接下来是招兵、上香、请师爷、开三奶经、赏兵粮、赏酒肉、安兵、光灯谢土、念慈悲经、观音经。招兵节的这一部分是招兵节主要展示形式和内容,村民大体上都参与活动。从打路引、坐楼台、给旗、招兵、上香、请师爷、开三奶经、砻谷、舂米、赏兵粮、赏酒肉、安兵。先是打路引、给旗,分别告明各路兵马要到什么地方来,并安排好旗帜。这里招请的兵马,共分八路,分别是:中营三秦兵(黄色旗),东营九夷兵(蓝色旗),西营六戎兵(白色旗),南营八蛮兵(红色旗),北营五狄兵(黑色旗),左营天仙兵(天蓝色旗)、右营地仙兵(黑色旗)和一面红黄色的总旗,代表历代祖先、驸王和本地神衹。

  (1)从打路引、坐楼台、给旗、招兵、砻谷、舂米、赏兵粮、赏酒肉、安兵这些环节中,法师首先要上疏文,要求有关职能神明为招兵时做好各项准备后,才能开始招兵;这段时间主要是上《奉请招兵书一本》的疏文,上疏文祷告祖师和各位神仙,保佑招兵圆满成功。在《奉请招兵书一本》中,另附一份《发兵游行文书》疏文,这段经文是法师在招兵、安兵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要做的环节,一般法师在自家畲村设坛的则有此环节。

  (2)坐楼台实际上是法师登上法坛作法,指挥各路兵马驱邪捉妖。这时的仪式十分隆重。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3)主法师登坛之后,告诉助手要把请来的各路兵马分别要安排在什么地方,这时助手要把原先准备好的八面不同颜色的纸旗安排好,这叫给旗。给旗之后,接着就是招兵招兵时由主法师在台上挥动五色旗帜(代表各路兵马旗帜),口中念动辞令,召请兵马听令即到。念完之后,即由在地面的法师掷杯,如出现一阴一阳之“圣杯”,则表明兵马已到,主法师即把旗帜传下来(共有五面,分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交给恭候在旁迎接的男丁队伍,在锣鼓声中火速把旗送入公厅之中。如不现“圣杯”,则意味兵马未到,需由主法师再次念动辞令催促。站在地面的法师不断吹响龙角协助催请,直至请到了为止。逐路催请,逐路接入。

  (4)招兵之后接着是砻谷、舂米、赏兵粮、赏酒肉、安兵这些环节。在过去的砻谷、舂米这两个环节中,村民要把稻谷放入土砻、石臼中加工,以示丰收喜庆、慰劳神兵之意;后来把这两个环节省略了,村民只是象征性地挑些新谷(米)表示。赏兵粮、赏酒肉,即是犒赏各路兵马。这时公厅沸腾起来了,各家各户早就备好满满的一担担新谷(米)、盐、稻草、灯笼、钱纸、大吉等物,家有未成年男孩者,又得按人数各上红灯笼和红烛。这时纷纷拥入公厅,交给法师发落,法师撮集各户送来的兵粮于厅中的一个大竹笾上,做着分粮的动作。最后,有带灯笼的人在祭坛上点亮红烛,插于灯笼之中,挑着粮担,回家安放。点灯笼,是意味着自家的男孩长大人了,也是族中一员壮丁。招兵活动的赏兵粮,与道教的施食有同工异曲之处。道教的施食也叫“斛食”或“赈济”, 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而招兵活动的招兵及偿兵粮、偿酒肉,是犒赏各路兵马,使其兵马饱足酒饭之做法,似是畲民为追悼历代阵亡将士,实是激励畲民的一种别开生面的仪式。安兵,意为法师招徕兵马时,安顿各路兵马歇息。

  (5)畲族招兵过程与道教的做醮坛有大同小异之处。道教的醮坛,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祭坛,古代的坛为祭祀天神及远祖的场所。古时道场设重坛五层,给道士斋肃祈请,六时礼拜。醮坛的程式,一般是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神、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等。不过地区之间也有差别,名称也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醮仪有用于普祭众神,祈求平安,赐福降吉;有用于修宗谱时给全族人所进行的祈祷,还有祈晴、求雨、春祈、秋报等等。根据法事(醮仪) 内容的要求,有两天两晚,三天四晚及时间更短的法事。也有用于“超度亡魂,脱离地狱”,表示长辈终生为子女操劳,逝世后,子女诵经礼忏,追荐善灵,报谢和缅怀长辈的养育之恩。摆道场(也称法场)是做法事的综合表现形式,由念经、唱赞(唱经词)、步罡(走方位、步八卦),手势,伴以吹、拉、弹、打音乐以及神坛法具的衬托联合组成。案桌上摆老祖天师画像,一对红台烛、檀香炉、檀香碟、净水盅、法简、令牌、木鱼、黄表纸和香。五升米斗盛满米,上插镇妖剑、令旗、铁叉等法器,供执法时应用。小型法事二至三人即可,大型法事(也称正统法事)需多名道士执法。在举行醮仪时,有很多醮仪,如拜表、拜斗,大敕水,酌饯,宿启,济炼,小赈济等按正一教传统规定,必须使用手决,会不会使用手决,是鉴别正一派道士功底深浅的主要标志。大法师立身法场为总指挥,是主导道士,都讲法师为大法师的第一助手,他必须能够讲解经书,传道演法。表白法师为大法师的第二助手,职责是宣读文书和表章,并具备随时补充大法师的执法能力。

  伴奏师等则具体负责吹、拉、弹、打等乐器。作法时的步罡踏斗(也叫走方位),是道教醮仪中道士运神飞奏或遣神调将的斋法。其步先举左脚,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成为丁字形。在道教仪式中,法师出阳神驰奏上苍,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之天,步以斗宿魁罡之象,或以九宫八卦之图,认为即可构通人神。所以在畲民“男丁们接旗后进入公厅时,他们都用着一种特殊的步法,先是左脚往后一蹬,再两脚交叉跑步前进”,其实也是道场步罡的一种走法。

  (四)收邪与谢师

  1.收邪

  法师在收邪之前,做了一项有关油火烧邪这程式。其做法是热油于釜,百沸而沃之以水,绿火腾上,法师以袖收之,至病人见魔之所,启其袖而数放之,碧焰满空,物遭之而不燃也,此所谓之阴火。传说这是闾山派夫人教吸收南巫的一种特有巫法,这种表现形式在粤东地区逐步延伸,为民间新屋建造之后驱邪保平安的一种形式,广东畲族村至今还可看到这一流行的表现形式。而在招兵节中所展示这一程式的目的是法师为了清浄道坛,具有驱邪之意。收邪是招兵活动中又一个重点项目,法师在法坛上要诵读《慈悲经》、《观音经》和《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一卷》。《慈悲经》是修持慈心禅(止禅)的重要参考经典,佛陀让他无限的慈爱普及世界遍于十方,让世界没有障碍与阻撓,没有仇恨和敌意,是一部有戒德于具足见,灭除感官贪欲的经典。《观音经》是一部普度众生、消除孽障和灾难的经典,按佛书上的说法,指的是《法华经》中的《普门品》。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法华传记一曰:“唯有什公普门品,于西海而别行。所以者何?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弘化为志,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语菩萨。即云观世音此土有缘,乃令诵念,病苦即除。因是别传一品,流通部外也。”而普庵祖师的《光灯谢土真经》,即是咒语,传说普庵祖师对密宗法门修持很深,其咒语很灵验,具有消灾祛病的法力。收邪是招兵活动中又一个重点项目,法师于厅中地上铺开一张新草席,在四角及中央五个方位分别念动咒语,召令一切妖邪伏法。当卜得圣杯时,表示妖邪已至。法师即刻念动咒语,打着镇妖手印,往席上一压。最后,向席中抛下一些食物,迅即包搁起来,快步将席包送山村外,抛于山沟之中,示意永远把妖邪赶出村外。在这一节,法师召唤五方妖邪的步法和手印十分精彩。招兵节是带有浓厚宗教和迷信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然而,贯穿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对盘瓠王的崇敬和怀念,以及期望人畜兴旺,希望未来的昌盛这一基本思想。正如广东省民族研究所朱洪、姜永兴二位先生在论及畲族的宗教信仰的文章中所提到的:“畲族人民始终相信盘瓠是超人的神灵和有功于国的高辛皇帝的驸马爷,是具有魅力、神力、形象高大的英雄,光辉的民族始祖。因而是畲族最具有传承力量的历史文化,也是最能激励民族精神的共同信念,是全民族顶礼膜拜的偶像,是庇荫子孙的护法神。这是畲族固有的传统的原始宗教意识。”在招兵节过程中,畲民所崇拜的并不是单一的道教诸神,而是以盘瓠王为中心的有神、有佛、有鬼、有人的多神崇拜。汉族崇拜关羽,畲族人也崇拜关羽,还有代表着畲族人以打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而神化了的打猎仙师,更有对三奶娘的崇拜。在招来各路兵马之后,有一个节目叫开三奶经,就是纪念三奶娘的。

  2.谢师

  接下来是送佛、谢师,招兵的节目完了之后,全村各户还得并备上三牲果品祭拜祖先。在光灯谢土、诵慈悲经、诵观音经这些环节中,法师要请普庵祖师和慈悲娘娘(观音菩萨)。师公要收邪时使用的场地如果是借用的场地,就有灯光谢土这一环节;如果是本村自己的场地,即可省去做灯光谢土这一法事。灯光谢土时,法师要敬请佛教界里很有名气的“活佛”普庵祖师,要念经文《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一卷》,以期达到禳灾去病、镇土退煞的目的。而诵读《慈悲经》和《观音经》同样也是要禳灾去病,观音菩萨的名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普庵祖师。普庵祖师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据说普庵之得道开悟从《华严经》而来,当他读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时,遍体流汗,豁然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矣。”元代大诗人虞集游慈化,感普庵阅《华严经》而开悟,吟道:“炉香满室雨垂帘,借得方床午睡酣,泉上老龙还记取,山翁曾此听华严。”普庵入主慈化寺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但他并不常住寺内,往往藜权芒履,励精行道,四方来投者,随机诱引,得其心传而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相传普庵祖师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

  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祐十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至明代时,普庵被抬高到菩萨的地位。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普庵不仅神术高超,其佛学功底亦不比寻常,一册《普庵语录》,被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普庵圆寂之前,曾花费五年功夫,刺血泥金,书写了一部《金刚经》。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血书《金刚经》与珍藏在临江慧力寺的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都是江西境内极负盛名的佛寺镇寺之宝。普庵祖师是位“显密双修”,有大神通的著名高僧,为佛、道两教之所敬仰的著名人物,基于这个原因,道教才把普庵祖师奉为道场法坛而膜拜。现通行之普庵神咒,就是普庵祖师所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招兵节  招兵  招兵词条  招兵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道六君子之茶漏

茶斗又称茶漏,茶艺的主要茶具之一。常用在小壶冲泡乌龙茶及普洱茶时,放置于壶口,便于置放茶叶,以免茶叶外泄。便于将茶叶水倒入茶壶时用,以稳固茶壶,并过滤茶毫或细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