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安徽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蜗节”、“女JL节”等别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各种民间卫生保健活动。

端午

  安徽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两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太公在此,诸邪回避”或“飞雄镇宅”等字样。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房间墙壁上。民间视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飞雄)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皖西山区挂娱蛤图形。宿州、灵璧一带家家挂钟馗画像。

插艾悬蒲

  艾叶和菖蒲均为中草药,艾性温,有香味,并有去湿、暖肾、通筋、消毒、驱虫的功效。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首屋檐等处插上艾和菖蒲,俗语称“蒲剑”、“艾虎”。安徽淮北有民谚:“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王八盖。”端午节,妈妈和姨娘为小孩做香包,系在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叶和白芷等香草药,挂在身上,异香四溢,小虫不敢近身。

  小姑娘们还将艾叶插在头发上。曹蒲、艾叶有挥发性香味,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卫生有作用。

端午节食品

  安徽全省各地都在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为亲邻间馈赠的礼品。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而投泪罗江自杀。

  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安徽皖西怀宁一带还吃“端午把”,这种端午把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安徽和县一带,端午节中午饭谓之“赏午”,要喝麦酒,吃纷鱼、干鹅等荤食。中午时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安徽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觅菜、雄黄酒。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蚁”,小孩就不会被蚊虫干扰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带选择水果食用,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瞧(看病)。”

划龙舟竞渡

  划龙船是端午节中普遍流行的民俗,凡有江河湖泊之处,在节日前后,各地龙舟竞赛,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此举传说是为吊唁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龙舟竞赛既是体育活动,也是舞蹈和锣鼓轰鸣的集体表演。

缚花线

  安徽淮北一带,端午节时母亲用各色丝线合成彩绳,系在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叫“缚花线”,又叫“拴花线”、“长命缕”、“红耍线”,据说可防溺水。此线要到七月七才可去掉,并要扔到屋顶上,传说是让喜鹊衔去天上搭仙桥,好让牛郎织女会面。另外外祖父、姑母要用黄布为外孙和小侄儿们缝好肚兜、黄鞋,让他们节日时穿戴。肚兜和鞋上绣虎头及“五毒”(蝎子、娱蛤、蛇、壁虎、蟾蛛),名为“避五毒”。年轻的姑娘将硬纸叠成棱锥形,内放白芷等香料,分别用各种丝线做成彩色粽形,或用各种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内放香料,外缀“同心结”穗和其他饰物,分别赠送女伴,系内衣裤带上,名曰“送香包”。

饮雄黄酒

  端午节,安徽皖南地区家家户户中午都要饮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肚脐处涂抹雄黄。有的地方还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兽中之王”,蛇、虫、蚂蚁不敢侵犯,要保留三天时间,才将字洗去。有的地方在端午节那天打扫房间之后,要在房间内,特别是厨房内洒上雄黄水,这样可以灭虫杀菌。用白酒浸雄黄,再泡上几块白矾,酒挥发后,成为雄黄矾。这种雄黄矾打湿后涂在被蚊虫叮咬的皮肤上,能起消毒止痒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起过灭菌的作用。按现代科学的观点,雄黄含有害物质硝、汞,饮用对人体是大有害处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徽端午节  安徽  安徽词条  端午节  端午节词条  安徽端午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道因何 兴于大唐

当我们为唐代文化人创造了茶道这一崭新的文化形式所深为感动时,不禁要问,他们为何选择了茶道?抑或茶道首先选择了他们?无论是唐代文献还是茶文化史都表明,开元到大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