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原标题: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19日 第 10 版)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

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词条  馆内  馆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