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花儿会

  西北高原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汉族民间传统的交游节日。一般的花儿会都与当地的庙会、朝山活动相联系,故而各地的花儿会节期不统一,一般是在农历二月至六月的春夏季节。最为著名的花儿会,如青海互助县雷台花儿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甘肃临夏松鸣岩花儿会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青海互助县五峰山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甘肃甘南与临夏的莲花山花儿会都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青海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花儿”,又称“少年”,是西北地区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汉族用汉语演唱的一种民歌,歌曲内容主要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由于这种情歌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后来遂以此成为它的名称。

  “花儿”由于流行的地区民族广泛,所以在内容、结构及演唱方式上形成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从形式上讲,“花儿”有句、令、调三者构成。所谓句指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表达;所谓令,是“花儿”的曲名;所谓调,即“花儿”的旋律曲谱。一般认为大的流派为临夏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大类。临夏型花儿又称“河湟花儿”,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等黄河、湟水流域。其基本格式是每首歌由四句组成,前两句比兴,后两句为本题。其中一、三两个上句结构相同,每句四个停顿;二、四两个下句结构相同,每句三个停顿。洮岷型花儿主要流行在甘肃省境内,有“单套”与“双套”之分。“单套”每首三句话,第一句比兴,后两句为本题。三句结构相同,每句四个停顿。“双套”则有四、五、六句及更多者。“花儿”的“令”极为丰富,约有二百多种,有按地区起名的,如河州令、湟源令、马营令等,有按民族起名的,如撒拉令、土族令、东乡令等;有按内容起名的,如脚户令、朵马令、白牡丹令、大眼睛令等。“花儿”的调式大都是商调式和徵调式,基本上由起音、上句、连接衬句、下句、落音五个部分组成。花儿会一般都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演唱。通常父母子女及异性长辈相互之间唱“花儿”,必须要“躲”。而在花儿会上只要“躲”的人不在一个小组里,就可以不必顾忌,尽可纵情歌唱。“花儿”的歌词,都是歌手的即兴创作,因而花儿会上的演唱自然具有很强的竞赛特点,花儿会上表现最突出的歌手在民间称之为“案首”(第一名),这是每届花儿会众多歌手最为仰羡的荣誉。西北花儿会声誉最盛的有: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关威远镇的雷台花儿

  “雷台”即一座高土台,据当地民间传说为古代祈雷公的祭台,花儿会即在高台下摆开。土族民间历来十分重视此会,其喜庆程度不亚于过年。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当地土族人家全体出动,男女老幼个个都焕然一新。男子身着礼服,戴上簇新的礼帽或毡帽;女子佩金挂银,头顶金边帽或礼帽,身穿彩布镶制的外衣。青海省内邻近的民和、乐都、平安、湟中,甚至远程的甘肃也有许多著名的歌手前来赴会,一展歌喉。参赛的歌手,男女自愿结伴,一对一对凑成八至十人的一个小歌摊。这即为花儿会的基本比赛单位。演唱开始,男子先唱第一首,其女伴接唱第二首。一对歌手唱毕,男女间须敬酒。紧接着,第二对歌手立即跟上对唱。如此,循环往复,此起彼伏,歌声不断。雷台下,整个会场歌摊多达数十、数百,真是“花儿”鼎沸,“少年”如潮。雷台花儿会的花儿属河湟型的互助花儿,比赛通常在中午达到高潮。经过一上午的较量,各摊内的压会歌手已经显露头角,获得承认。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好汉访好汉,马武访马衍”的串摊挑战。一对对的优秀男女歌手自动地聚集到著名歌手所在的歌摊准备竞赛。此时,中心摊子逐渐扩大,参加者个个情绪激动,妙词迭出,欢呼赞叹,拍掌吹哨,热闹喧天。雷台花儿会,从早至晚持续一天,往往延至掌灯之时人们方才兴尽而散。

甘肃临夏松鸣岩花儿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附近各地的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的群众都云集到松鸣岩的寺庙,参加花儿会。这里依山傍水,翠峦叠嶂,溪流潺湲,景色宜人。花儿会,既有歌手竞喉的歌坛,又有供人游乐、购物的庙会、交易市场。小峡河两岸,帐篷林立,美酒飘香,游人似海,林荫下、草坪上,一簇簇的歌手或立或坐,或行或止,花儿委婉,悠扬悦耳,少年缠绵,情深意浓。松鸣岩花儿会为河州花儿的荟萃之地,是甘肃三大花儿会之一。歌手们到此竞智显艺,相互切磋,是一次极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因此受到民间歌手们的特殊重视。花儿会上流行的调令,有河州大令、二令、三令、大眼睛令、尕尕马儿令、小红花令、白牡丹令、绕二绕令等。关于松鸣岩花儿会的来历,民间传说与金箫、玉箫两个仙女下凡传歌有关。这两个仙女是姐妹俩,能歌善舞。一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姐妹俩偷偷溜出天宫,来到凡间游玩。,她们被松鸣岩的旖旎风光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起来、恰巧,山下-—个放羊娃听见了这美妙动人的歌声,他一边学着唱,一边循声寻找唱歌人。直到中午,两位仙女从山顶冉冉飞升的时候,他才得以一睹仙容。事后,放羊娃将自己学到的歌曲传授给大家,并且按照一个白须神仙的指点,在松鸣岩为两位仙女修建起一座寺庙,以示纪念。此后,各族人民每逢四月二卜八日便来此聚会,竞唱花儿

甘肃岷县二郎山花儿

  正式会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然而从五月—卜五六日,附近的回、汉群众就从百里以外,翻山越岭,背着干粮,骑驴乘车赶赴县城街及二郎山。二郎山历代修建了许多寺庙,香火十分兴旺-花儿会期各寺院迎神祭祀,大办道场,是赶会群众前往此地的——项重要目的。届时,人们熙来攘往,充衢填巷,逛庙会,串市场,烧香拜佛,娱乐购物,热闹非凡、五月十-L日从早到晚,二郎山上上下下,人头攒动,歌声喧人,到处足——片“花儿”的声浪、二郎山花儿会属洮泯花儿中的南路花儿,常唱的凋令有“扎刀令”、“两连儿”、“啊花儿”等-关于花儿会的来历,据说源于宋代中期-吐蕃人势力日炽,经常在岷川城一带劫掠回、汉民众,搞得民不聊生。宋廷派遣大将种宜率兵讨伐。吐蕃人兵力不支,退拒九—[·里外元山坪的铁城不出应战。种宜众兵围困,城内粮草断绝。吐蕃人眼看坚守无望便以悬羊击鼓,饿马摇铃的方法迷惑宋兵,然后挖掘地道逃往洮川。种宜发现后,立即追击,终于将吐蕃军队——举歼灭,其头领也被俘虏,送往京师献捷。广大回、汉群众欢欣鼓舞、感激万分,遂于五月十七日在二郎山下南寺宰牲祭祀,同时歌舞狂欢,庆祝胜希g。

青海互助五峰山花儿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互助全县以土族为主,回、藏、东乡、汉等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五峰山参加花儿会。远道的如西宁市、大通、乐都等地。人们乘车骑马,辗转赴会。五峰山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历来为游览胜地。尤其在农历六月,满山青翠欲滴,各色山花灿烂如锦,更加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节会期间,各族人民身着民族服装,花团锦簇,艳丽夺目。山上山下,欢声笑语,歌舞遍野。走进花儿会,往往台上的“花儿”唱得声情并茂,婉啭迷人,台下的和者如醉如痴,吼声遏云。关于五峰山花儿会的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澄花泉。相传,五峰山澄花泉水质极佳,不仅能酿酒治病,而且还能润喉,使饮者嗓音清亮圆润,声音甜美异常。因此,爱唱花儿的歌手们便纷纷来饮澄花泉。当地民谣云:“哑嗓子喝亮,亮嗓子喝唱,唱嗓子喝上,赛过抿冰糖。”歌手们饮完泉水,就唱支“花儿”,试试嗓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五峰山花儿会。

青海大通老爷山花儿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老爷山一带往往下一场“洗山雨”。届时,雨润山青,漫山遍野,林木葱茏,野芳繁盛。当地的回、土、藏、汉等族群众,相邀结伴,登山野游。游山的人们习惯上以年龄结伴,在林荫深处,火烧台上,三五成群,随心所欲地唱起“花儿”与“少年”。游人越聚越多,唱点越唱越大。山野丛中,自然形成了几十处唱点。圈内演唱歌手神采飞扬,即兴编唱新词,尽情显示个人的才智;圈外的观众则兴致勃勃,津津有味,侧耳倾听。关于老爷山花儿会的来历,据说起源于六月六的祈雨活动。民间传说中,一天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娘娘同登灵霄宝殿与众仙聚会。西王母看到玉皇大帝以至尊的地位骄傲自得,心中十分不快。于是,她向玉皇大帝提出,既然人间的皇帝要经常轮换,不断改朝换代,那么天宫为什么不能换一换天帝呢?玉皇大帝发现众仙都暗中有支持西王母之意。便答应道,只要西王母能用一根细针般的宝物把须弥山界的两座大山挑回到天宫上来,玉帝的宝座便让给她来坐。西王母接过宝物,就化为一个姑娘去西方担山。返回途中,当她飞经大通县境时,一个老者向她问道,你用这样一根细针来挑两座大山,难道就不怕它折断吗?话音未落,宝物立即折为两段,两座大山掉在地上,一座是牦牛山,另一座就是老爷山。西王母又气又急,顿时泪落如注。这些泪水飘到地上,就是老爷山六月六的“洗山雨”。此后,当地的民间每逢六月初六就上山祈雨,祷祝年成丰稔。后来,这种农祀节会逐渐演变而为野游娱乐的花儿会。

甘肃康乐莲花山花儿

  会期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到六月初六日,共六天。届时,甘肃甘南、临夏两川的藏、回、汉及较远的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族群众都赶赴莲花山参加花儿会。会上唱的花儿主要是洮岷花儿中的北路花儿和南路花儿。参加的歌手每四五个人或七八个人即可凑成花儿班子。每个花儿班子都有一个“串班长”,他是花儿的作者和指挥。对唱时,两个相同的班子一唱一和,;一间一答÷花儿演唱时宅题可以是连贯叙述的,也可以在答对中进行变换。因此,在对方演唱时,不唱的一方必须认真谛听。rnf当对方唱完主题内容,进入尾声合唱时,就要迅速编好花儿作出答唱。这种机敏的创作应答,完全由“串班长”去临场发挥,即兴应付。如果答唱得有失误之处,对方会在花儿中作出辛辣的讽刺与嘲笑的。莲花山花儿会的调子比较单调,但精彩、敏捷的花儿对唱却是其鲜明的独特风格。关于莲花山花儿会的来历,民间传说古代仙人广成子云游四方,来到康乐县境。与其同行的莲花仙女萌动了凡心,爱上当地一个青年。广成子——怒之下,将莲花仙女打落凡尘,化为莲花山。当地民众感怀莲花仙女的忠贞爱情,为之修庙享祀。庙落成之时,莲花山的姐妹峰上出现一对情侣,男青年手摆彩扇,姑娘乎持莲花,双双在空中载歌载舞,飘逸悠扬。由于山风吹落了莲花叶,所以他们的花儿唱腔中最后都以“花呀,莲叶儿”作尾声。因此迄今歌手对唱中,仍有执花摆伞,每曲终了唱一句“花呀,莲叶儿”的传统习俗。旧时莲花山花儿会是以求神拜佛、祈子乞女为主要内容的,随时代发展现已演变为以交游娱乐及买卖贸易为中心。

青海乐都瞿昙寺花儿

  会期三天,从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到六月十六日,其中十五日是高潮。青海回、藏、土、汉及甘肃临夏的回、东乡、保安等族群众届时纷纷会集瞿昙寺竞赛花儿。林荫深处,道路两旁,歌手们临时搭建起无数的篷帐,设立赛花儿的唱点。从早到晚,在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花儿对唱起伏不断,以至晚饭之后在帐篷里点起灯火,还要邀请朋友再搞花儿长夜赛。关于瞿昙寺花儿会的来历,据藏民传说是源于清朝末年。一次土匪袭扰瞿昙寺,当地藏族同胞奋起反抗,双方激战三天三夜,寺内弹尽粮绝,濒于危境。一位老者建议大家齐唱花儿,呼吁外援。众人连唱两天两夜,寺外的香客及数十里地的村寨都唱起花儿里应外和,这惊天动地的花儿联唱震耳欲聋将土匪吓得胆战心慌,恐援兵赶到,于是只好舍寺而逃。从此以后,人们每逢此日便聚集到瞿昙寺唱花儿纪念胜利,久而久之形成了瞿昙寺花儿会。

花儿

  花儿会是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土、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传统的赛歌盛会。一般在春播后秋收前的农历四月、五月、六月举行,会期三至五天,具体时间各地有所不同。

  花儿,又称少年,演唱花儿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花儿大体上可分整花和散花两类,整花具有叙事说唱性质,已形成固定唱词;散花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情真意切。西北各地区各民族的花儿,在语言风格、音乐曲调和演唱形式上也各有特点。

  保安族盛行在年间举行花儿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歌唱爱情的曲调优美动听,歌唱劳动的曲调明快有力,控诉旧社会的曲调慷慨激昂。保安族的花儿会分为几种形式:一种是当地人在路上拉一条绳子,由老歌手把住路口,凡有来人,老歌手则触景生情唱起问歌,来者若对答得体,方能通过;一种是游山对歌,形式生动活泼,见山唱山,遇水唱水,逢林唱林;一种是夜歌,形式是大家围着熊熊火堆,互相唱出自己的心声;一种是告别歌,词意大多情深意长,曲调婉转动听,令人恋恋不舍。保安族花儿以保安令为主调,演唱时除用汉语外,歌词中往往还有撒拉语、藏语等。它的特点是高亢嗦亮,自由奔放,由低到高,带有颤音。

  土族不分男女老少,儿乎人人能说会唱,尤其喜欢唱花儿。在土乡,你无论走到哪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动听的花儿在空中回荡。所以,人们把土族山乡誉为花儿的海洋。土族人民有一种赛歌的习惯,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和七月十五,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专门赛歌。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支起白帐篷,尽兴赛歌。一问一答,随机应变,想到哪里,唱到哪里,有时胜负难分,相持竟达两三日之久。土族花儿曲调独特,节奏鲜明,唱腔起伏跌宕,歌词一般分为四句式,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表达实意。有时根据需要加两句,成为六句式,群众称为拦腰斩。三句式的花儿主要流行于民和县官亭、中川一带。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族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回族聚居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花儿的发源地之一,素有花儿故乡之美称。回族花儿的节奏丰富,旋律性很强,音乐形象及艺术个性鲜明,绚丽多姿。它的形式有四句花儿、六句花儿和三句花儿。每一种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节奏。回族花儿的题材无所不包,内容丰富,主要表达爱情、农事、时政、仪式、生活等,大多以反映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直率、热烈,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其艺术手法大都采用赋、比、兴。如:

  阿哥是凤凰天上旋,

  录妹是园中的牡丹。

  不说录妹妹长的端,

  还说阿哥的眼谗。

  回族一般禁止在家中和村里唱花儿,只允许在野外唱,因为花儿大部分属情歌,内容较“野”,不注意场合就会有伤风俗,引起纠纷。如:

  花椒树上你甭上,

  上去时刺儿扎哩。

  庄子里头你甭唱,

  阿旬听见骂哩。

  尽管如此,回族人民还是嗜花)L如命,他们唱道:

  “花儿本身是心上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刀刀拿头割下,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东乡族的花儿分抒情、叙事两类,形式有独唱和对唱,声调高亢,拖腔很长,歌词有意境,音乐形象丰富。

  关于花儿会的来源传说,各地区、各民族都很多,且美妙动人。一则传说讲,清代初期,青海省乐都县瞿县寺香火旺盛,供奉殷实。有一年来了一股土匪,欲抢劫寺中财物,并想占寺为窝。当地百姓抵抗不住,只得退人瞿县寺内,紧闭山门不出。寺主放出“援兵即到”的诈兵计,贼兵仍然不退,形势十分危急。这时,一位老农急中生智,带领大家走上城头唱了两天两夜的花儿,一些过路人听到歌声,也以花儿来应和。唱到第三天时,周围数十里的乡亲都汇集到这里,瞿县寺顿时变成了歌海。土匪们听了以为八方援兵已经赶来,6月巧日一大早,匪贼人马便全部仓皇逃走了。获救后,众人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大唱花儿来庆贺胜利。从此,瞿县寺的花儿会就相沿传下来了。另一则传说讲的是丹麻花儿会的由来。相传丹麻原是一片花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好地方。每到六月花开季节,当地的土族青壮年纷纷来到这儿唱起花儿,以歌传情。土司为了禁止人们唱花儿,便把这里的树林全部砍光了,不到儿年这里就变成了一片石头滩。从此,这一带连续儿年没有下雨,百姓颗粒无收,遭了大难。有一年六月,一对青年男女唱起了悲伤动人的花儿,歌声感动了上天神灵,顿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人们欣喜若狂,纷纷赶来放声歌唱。等到雨过天晴,青年男女已不知去向,只见平地长出了两颗参天的大杨树。大家都说这两颗大杨树是那对男女青年变的,为的是给大家遮日歇凉,要大家每年来这儿唱花儿。人们为了纪念他俩,每年的六月都相约来此唱花儿,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丹麻花儿会。

  花儿会期间,到处是喜气洋洋的人群,歌声汇聚一起,形成了一片歌的海洋。人们用花儿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歌声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也满足了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

花儿

  每年农历六月六,是土家族一年一度传统的花儿节,也称花儿会、山歌节或少年节。花儿节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一种唱山歌、对山歌盛会。节日期间,除土家族外,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都赶来参加节日活动,聚集在一起赛歌。

  节日的来历还有段美好的传说:在古时候,有五个土族姐妹,她们不但相貌美丽,而且歌喉像铜铃般清脆,只要一唱起“花儿”,飞鸟就收起翅膀,云彩不再游荡,江水不再流淌,蓓蕾马上开放。许多年轻小伙子,从四面八方慕名赶来对歌,唱了十天十夜,还是唱不过这五朵金花。第十一天早上,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飘来五朵绚丽的彩云,把五姐妹卷走了。后来人们说,土族五朵金花变成了“花儿仙子”,天天为玉皇大帝唱“花儿”。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土家族就规定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歌手对唱,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传统的花儿节。

  节日这天,各族人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着自行车,坐上拖拉机,赶着毛驴,带上帐篷、焜锅 ( 大饼 ) 接踵而来,参加者数千至十余万不等。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对歌,用“花儿”歌唱祖国、歌唱劳动与爱情,也唱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花儿”都是即兴而编,声调高亢舒长,内容分抒情、叙事两类,形式有独唱、对唱。歌声沟通了人们心灵感情、振奋了精神。

  入夜,人们围着熊熊篝火继续歌唱,很多男女青年彻夜不眠,仍以饱满的情绪、嘹亮的歌喉对唱,从而播下了爱情种子。

  花儿节会期一般五天,人们直唱到节日结束,待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相互告别。花儿节成为我国特有的音乐节,歌声交织成一个巨大的音乐海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花儿会  花儿  花儿词条  花儿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