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广州七夕节的习俗

  旧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古代比较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七夕节”、“乞巧节”、“女儿节”等不同的叫法。节日起源于汉代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传说,表达了旧时女性向往智慧灵巧和婚姻幸福的美好愿望。可以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乞巧节是对女性最具吸引力的一个节日,是女性群体参与最为踊跃的一个节日。上自宫廷后妃、闺秀才女,下至乡野村姑,无不欣然与共。自宋代始,在女性乞巧的同时,女儿节也成为男性冶游的节日,形成普天同庆的场面。

  乞巧节,在岭南有别样的称谓,如“七姐诞”、“七娘诞”、“摆七娘”、“摆七夕”、“拜七娘”等。岭南人对乞巧的追捧堪称全国之最,仪式之铺张、程度之热烈,可与春节媲美。节日里,女子们摆巧、斗巧,拜仙、敬神,宴游、欢唱,独具一派南国风光。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岭南乞巧节的各种称谓里必定带有一个“七”?为什么岭南人如此热衷乞巧节,直至近代,依然一枝独秀、长盛不衰?让我们一起跨进时间的河流,追寻神话与传说的背影,重温这个古老节日的神奇魅力。

  作为中国民间的风俗,在历史上广州曾有过非常热闹的七夕节,有‘拜七姐” 、展示“七夕公仔”等传统活动。但是,经过“文革等历史运动的洗礼,这些活动曾一度消失。有趣的是,到了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随着社会空间的扩大,这些传统活动又在广州出现。据报道,2005年8月11日,广州天河市区天河珠村又举行了传统的乞巧活动,其仪式是根据清末民初该村举人潘名江<珠村七夕吟)和村志的记载由“拜七姐和对影穿针斗巧两个环节组成。与此同时同村的妇女们也制作了1500件工艺品,并在祠堂中展出。其中的人物工艺品就是著名的七夕公仔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是被精心准备和安排的。其背后的力量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业,但显然有着明确的利益目的。比如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或者为了广告宣传等。这与历史上纯粹自发形成的拜七姐、乞巧”活动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说,此处的活动要比历史上的同类活动精彩,但也可能会有表演甚至做作的成分。

  2上文提到了七夕公仔,这本是一个在广州一带流传广泛且久远的风俗工艺品,也就是各种戏剧中的微型人物造像。这本来自妇女乞巧活动中在祠堂中展示出的自己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专门的工艺和职业自20世纪6O年代至70年代晚期这项工艺曾因各种原因而停止生产,但最近几年又在广州复兴。不仅这种工艺品又在七夕节展出,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培养制作七夕公仔的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开办者叫李光华。应该说,他是近年来广州七夕公仔手艺复兴的关键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裁缝家庭,自幼便喜欢手艺活并学会了制作七夕公仔。在1964年他和当时广州有名的“女人章”师傅合作了一台七夕公仔,在当时这件本没有多少政治色彩的事却被当做封建迷信看待。

  从此他便无法从事这项工作了。直到最近几年,传统民俗的兴盛才促使他又拿出自己的绝活儿,公开制作并出售七夕公仔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海外游客专门跑到广州请他做几个带走。虽然有了很好的销路,但由于这门手艺技术性很强,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为此,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待下,李光华首先开办专门制作七夕公仔的工作室。据说,近来他还将一些有兴趣的青少年和下岗女工组织起来,开办了专门制作七夕公仔的培训班。既是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中还有两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一是李光华制作的七夕公仔都是正而的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他坚持不做‘曹操”秦桧,等他认为的反面人物。二是当记者对李光华一不用图纸、二不用设计表示奇怪时,李指指自己的脑袋说:做公仔的图纸和模样全装在这里了前一件事反映了李光华的正义感,后一件事表明公仔制作的丰富经验。

  作为广州七夕民俗的重要一环,七夕公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但愿在李光华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一工艺能够发扬光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广州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  七夕节词条  广州  广州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广州七夕节的习俗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关于藏茶养生的记载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皓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千人服之,永永不厌,与粗食争衡,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展开)

茶文化茶道

 茶水之“梅兰竹菊”

真正的茶人必然知道,水才是泡茶的关键,泡茶之水要用活水,水的灵动,让每一片茶叶都跳动着生命的气息。水是最有灵性的东西,它的至纯至性,也赋予茶叶最自然的意义。想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