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代诗人韩翊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情景。

  清明节前两日为寒食节。传说寒食之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春秋战国时,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着他。重耳当时贫病交加,十分困苦,有一次患病,很想吃肉,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熬成肉汤,献给重耳,使他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便对随他流亡的众臣进行封赏,谁知他竟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一气之下,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深山里过着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悔不已,遂寻找介子推,但山峦重叠,莽莽苍苍,又哪里有介子推的影子。于是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竟把青山烧成焦土,也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火熄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相拥在一起,被烧死在深林之中。晋文公既悲又恨。终生未能释怀。后来人们为尊敬和怀念介子推,便在这一天纪念他,大家都不忍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被称作“寒食节”。

  但据今人考证,因为春天现于东方的苍龙七宿属木,而季春三月黄昏时火(大火)星从东方升起,人们惧怕火与木相遇发生大火,遂有禁火习俗,这或许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因。

  寒时节的大部分习俗都是围绕吃冷食而展开的。在汉代,上至官吏下至平民,要吃一个月的寒食都不敢烧锅做饭,后被周举改为三天。

  寒食节的传统冷食为大麦食。其制法是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碎杏仁拌人,冷凝后切成块状,浇上糖稀即可食用。另有一种寒食食品称作“子推饼”;其实就是现今的枣糕。寒食节这天,人们用面做饼,以枣做馅,蒸熟后穿以柳条,插在门窗间,称之为子推饼。开封一带,宋代时亦称之为“子推燕”。炒面和馓子也是寒食节常见的食品。所谓馓于,就是环状饼,油炸后食用,又名“寒具”,大约起于北魏。南宋诗人杜和清《山中寒食)诗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已是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径。”可见,宋朝时寒具已是人们过寒食节时常备的食品。

  唐代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唐代诗人自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描写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此外,寒食节这天,古时还有折柳插在门上、坟头的习俗,叫作“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至清代,寒食节大多数习俗已融为清明节的节日活动,渐为清明节取代。

  【评析】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纪念介子推,一是惧火。从寒食节流传过程来看,它的前一种说法其影响占主流地位,为寒食节奠定了一个凄冷哀怨的基调,以表达人们对已逝的介子推的怀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实践理性与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对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履践。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点之一。人作为个体存在,始终面临着一个无法逃避的命运,即死亡。死亡意味着人体存在的结束,也意味着个体价值的终结,但追求超越与无限始终戍为人们智慧思维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这种思维模式的规范下,寒食节与其说是对介子推的怀念,不如说更是人们对个体价值超越以达无限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的艰难色彩又与寒食节的凄怨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寒食东风御柳斜  东风  东风词条  寒食东风御柳斜词条  
茶文化雨水

 雨水养生宜“静

 雨水时节,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倒春寒”现象。春天随着天气的变暖,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极易使人患病。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情。人的...(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王敷《茶酒论》欣赏

 茶酒论 ---王敷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问茶之与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