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赏月习俗

  中秋之夜,升起的月亮是最圆、最亮、最美。谈月、赏月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典诗歌中就留下了吁口笛风飘月中起”、“横笛送晚延月明”、“春江花朝秋月夜,等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广东音乐《三潭印月》仿佛把人们引进了仙境。中秋之夜,各地赏月的风俗五彩缤纷。

  中秋节赏月是一项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活动。这天映上,清风拂面,秋虫卿卿,天高气爽,田野里、场院里,到处堆放着新收获的稻谷,散发着谷豆新熟的芳香。晚饭后,各家都以不同的形式“愿月”;之后,又以各自的爱好和兴趣,赶趟儿似地竞相在楼房亭榭,在宽敞的打谷场上,在静静的池塘边,在飒爽的树林里、庭院里进行不同形式的赏月活动。河南的赏月活动归纳起来有:

设宴于月下,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采用这种形式赏月的家庭,一般为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弟兄比较多的。平时他们已经分居,各有各的家庭,难得一聚,便利用八月十五中秋节聚于一堂,叙一叙手足之情,再则就是让老人高兴高兴,享一享天伦之乐。这桌酒宴或设在父母的住处,或设在老大的家里,也有的设在威信比较高的弟弟的家里,不管设在哪里,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在,要经过老大的同意,否则,兄弟之间会闹出一些别扭来。在农村,入席的人都是男性,女性也有自己的天地、自己享用的食品,总之,在月光下,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赏月、饮酒、吃新尝鲜。孩子们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无拘无束地玩耍、取闹,有的攀在大人的膀臂上喊着吃这吃那,有的钻在桌子底下“恶作剧”,引来一阵又一阵笑声和亲昵的熔骂,有的孩子则缠着大人讲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宴会热闹、有趣,天上、地下,人情世故无所不涉,一家人通过赏月得到了各种满足,直到夜很深了,感到了夜的清凉才恋恋不舍地回屋休息。

陈月饼、瓜果于庭院,一边品尝,一边赏月

  利用这样形式的家庭,一般都是年轻的夫妇俩和他们尚小的孩子,有的则是老俩口和一位未出门的闺女,或未娶媳的儿子,他们并不是设不起宴,而是因为人丁不多,热闹不起犷岌简单地在院里设一小桌,摆上些月饼、瓜果之类,吃吃聊聊就算了。虽然不太热闹,但极幽静柔和,他们享受到的是另一种有趣的月色月光,一种稳定、和谐、圆满、宁静的感觉。小孩边吃月饼,边哼小曲:“明奶奶,上锅台,请小姐,喝茶来……”长辈们向晚辈们讲说月亮上的神话故事。

其他赏月形式

  以上两种赏月形式是传统的,也很着意的。在城市,人们就不拘泥于以上的赏月形式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条件,别出心裁,想着法赏月。有的争占酒楼一角,弄几个小菜、几瓶啤酒,边饮边赏,有种“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的气概;有的在小河边、池塘处观水中月,秋风吹拂,涟漪层层,水中的大玉盘,随水的波动升降起伏,别有一番情趣令人陶醉呢。有的人则喜欢徘徊于街市,以睹晚市热闹的场面,人们称此为“走月”或“踏月”。人们在不同的赏月活动中感受月亮的妓好、美丽,感受生活的幸福美满,因此,许多人留下了这方面的诗章。

  赏月之举起于魏晋时,据《晋书》载:尚书在中秋之夜与部下驾轻舟泛江作月夜之游。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已约定俗成。上至帝王下到平民无不赏月玩月。据《开元遗事》载:每年中秋节的晚上,便赏月。有一年,月光溶溶,太液池里波光粼粼,唐玄宗与杨贵妃两情缝蜷意浓,然而,在这中秋佳节,月明气爽,良辰美景,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顺应自身的规律而西坠了,月暗然了,景也随之而去了。这使唐玄宗因意兴未尽而生出一阵不快,于是命令左右在太液池两岸另筑一个高台,为来年与贵妃赏月之用做好准备,算暂时弥补了未尽兴的缺憾。这高台被称为“赏月台”,它毁于战乱,现在当然是人去台没,仅留一台址而已。但后人却抓住这一点,为唐玄宗杜撰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赏月故事:

  开元六年,也就无三元七一八年,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便一起腾云于月宫,并飘飘然漫游。在玉光玲珑的月亮中,突然发现一座宫殿飞浮,琼楼玉宇,寒气逼人,露湿了衣服。在写着“广寒清虚之府”的宫殿前,兵卫森严,刀枪剑戟,威风凛凛,使得唐玄宗一行三人不能入内,因而遗憾万千。天师引唐玄宗跃身到云霄烟雾中,透过云头俯瞰长安皇城,见城胭巍巍,殿阁林林。正观望之际,又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浓郁清香飘来,从长空中向下望去,犹如万顷玻璃琼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云,有的驾鹤,冉冉飘来,在空中往来游戏。过了一会儿,向前一走,又觉得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雾气逼人,不能再前。这时又见到十余位天仙般美丽的宫娥,都穿着洁白的衣裙,跨乘着洁白的白莺,长袖冉冉,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到音乐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本来熟通音乐,听得如此绝妙的音律,默记下来。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痴之时,申天师却请他回宫。三人旋风般降落人间。唐玄宗才恍然大悟,回忆刚才的游历恍若梦中。

  这就是唐玄宗夜游月宫的传说。关于这方面的传说还有许多,各有各的说法,这里并没有考究的必要。但这个传说却告诉我们在唐代,宫廷对中秋赏月的风俗是十分祟尚的。

  在民间,人们虽无力修“赏月台”,也没有天师帮助游历月宫的福气,但民间的赏月活动比宫廷更加丰富多采。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在唐代纯赏月者,大部分是文人学士,他们有的三五相聚,登楼赏厂竺寺抒怀;有的寻找江河湖水,静坐一叶扁舟,以观皎洁月辉,俯视粼粼水波,银光月影,把盏尽兴,趣味盎然;有的则入寺观道院清静之地,观明月升落,感人生兴衰;有的直上高峰赏月,万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画屏,更别有一番情趣;也有的身世零落,独赏明月,思念故乡与亲人,其情真意切,令人潜然而泪下。

  虽然中秋月圆照九州,“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但人毕竟还有个层次之分,赏月是从拜月发展而来的,在唐代,赏月之风仅刮在文人学士中,而一般老百姓还仅仅停留在拜月的阶段。

  中秋赏月最盛的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的热闹程度更是一年之中少见的。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陋巷贫篓之人,亦解衣市酒,免强迎欢,不肯虚度”。中秋节夜“大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一晓不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赏月之时注入了赏灯的风俗。中秋夜,高悬的明月与灯火相辉映。据《武林旧事》记载:中秋节,高贵人家灯高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一般百姓家则树以竹竿,挂两颗灯笼自取其乐。

  南宋宫中赏月还建有“赏月桥”。据周密《祭辛杂识》记载:德寿宫中秋赏月之桥,是吴磷所进的阶石砌就,莹彻如玉,并用金钉铰桥,此桥又名“万岁桥”,桥下千叶白莲花。皇帝所用的御几、御榻以及瓶炉酒具皆用水晶制成。水南面有宫女小童演奏清乐,水北岸是教坊乐工,仅吹笛者就达二目人。可见其奢侈之极。

  明清时,中秋节晚上,“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呢呢,犹婆要月下,谓走月亮”。

  如前面所述可知,赏月之风今大不如昔日盛行。目前人们赏月大都是随欲而赏,自然而然,不如古人那么着意那么认真了。如果说古人对月亮的欣赏带有一种崇拜,一种神秘的感觉,而今人则是从月亮美的角度欣赏的。赏月对人的吸引力毕竟没有以前大了,再则,如今电影、电视已经普及,录象机也逐步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这些现代化的收听收看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民间的娱乐生活。不少年轻人一有空闲,便进电影院、舞厅,或守在自家的电视机前,已无暇顾及那蛟好的月色了。人类在不懈的创造中得到了,但也失去了,失去了自然,失去了纯朴妥这对人类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至少也是一种遗憾。一年一度的赏月之举是不能放弃的,人们应该返归自然,用大自然的美潜移默化自我。

走月

  苏州赏月的习俗叫“走月”。在皓月泻下的清辉里,衣着时髦的姑娘们,有的单独出外,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份;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妇女们,走街穿巷,互拜亲朋,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天上月亮时隐时现,地下游人穿梭往返,形成一幅韵味别致的“走月图”。这种情景往往持续到晨曦初露。

行月

  广西侗族以行月的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经过充分排练的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到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观众里三层外三层,近看,乐声震耳,舞步婆娑;远望,恰似一块偌大的舞台布景,飘在如水的月色里。

跳月

  云南省彝族、苗族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入夜,成千上万的人,从各个村寨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束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头缠布带的小伙跳起来了,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也跳起来了。一场如痴如醉的跳月集体舞刚刚停息,一曲震撼人心的祭月大重奏又骤然响起。清脆明快的短笛,浑厚甜润的大三弦,委婉悦耳的叶子吹,此刻都发出了最美的声音。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些青年男女们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连月亮也听得为之动容,越发显得皎洁了。

拜月老

  中秋夜,广东、广西的姑娘们设祭品,拜月老,以先睹月色为吉。月亮初挂,姑娘们轮流跪拜,希望月老牵线,使自已觅得如意郎君。八月十四日,广东人叫“迎月日”,当地的月饼在七月半中元节后一两天就上市了。

  赏月也有忌讳,如皖南沿江一带的渔民不在船上赏月。据说是因大诗人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看江中倒挂的月影而失足落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月习俗  赏月  赏月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赏月习俗词条  
茶文化四月八

 浴佛节的来历

 中国的民间节日缀满了悠悠岁月,繁星密布,五花八门,可谓多矣。细心检视,除了许多节日的渊源与上古的原始信仰有关以外,又有许多节日与宗教有关。就佛教而言,除了浴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