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又叫“元旦”(民国时将公历1月1日改为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新年中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又被称做“三元”。

  正月初一凌晨,新年来到,人们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敞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正月初一那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按照民间传统的观念,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祖宗的“在天之灵”,会时刻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祭祖时,主人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分顺序摆放在天地桌上,然后在神位前放一些红枣、瓜子、花生等,一家人烧香诚心诚意跪拜祭祀。

  梁实秋在《北京年景》中对幼时过年祭祖的情景有细致的描写: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袒;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冯骥才写过《春节八事》,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祭祖的,他还回忆旧时家中有一牌位,刻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现在,除去“君”已不必再拜,“天地”、“亲”和“师”还是要拜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受惠于他们:

  上世纪末去宁波老家省亲时,同族的一位姐姐叫冯一敏的赠我四幅祖宗像。画像是明代的,气象高古,人物极有性格,应是杰作,因使我能够跨越近六百年,得见先祖容颜。自此,年年都要悬挂这几幅祖先像,像前摆放供案,燃烛焚香,以示感恩之情。

  祭祖完毕后,第二项内容就是开始拜年拜年的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经历了唐宋之后在社会上已经流行起来。除了亲自去拜年外,还可以采用名帖(相当于名片)道贺祝福。《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沐京时说:“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关扑”

  是一种以商品为彩头的赌博,相当于现在的有奖销售。明中叶陆容在《寂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渴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一般的习俗是,家中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主人一般会带领孩子到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家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梁实秋对小时候的磕头拜弃洲卜常反感: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子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

  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到了民国前一两年,梁实秋的祖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父亲在家庭生活方式上进行“维新”,把许多旧习改变了,包括过年的仪式。从此,他再也不必出去磕头拜年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相邀几个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用贺年片拜年也很普遍,早在宋代时,亲朋好友之间拜年会相互送一种纸贴,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词。过去送贺年片都是自己或请人送去,敲不开门就从门缝里塞进去,有些图省事的连门都不敲。四川许多地方流行用红纸名片贴在门上拜年的习惯。后来的贺年片都是通过邮局送。随着生活的繁荣,人们的联系增多。逢年过节,亲友之间、同事之间以及朋友之间都有联络感情的需要,但若对每个人都登门拜访,一定是不堪重负,远在他国异乡更是难以做到,发一张贺年片就是最好的形式。

  时至今日,每逢春节,贺卡仍在满天飞舞,其规模是古人望尘莫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电话和互联网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习惯用电话拜年或发短信拜年,甚至发送网上贺年卡恭拜新春。

  拜年的程序一般是先在家中拜长辈。过去,小辈给长辈拜年必须叩头,俗话说“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奶奶,我给您磕头了!”还有一句俗话叫“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就是说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不能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磕完头,长辈会把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们。平辈之间拜年拱拱手,说些祝贺的话就行。家里拜过,人们就出门给本族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拜年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时间。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缺少诚意的感觉。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身体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等等。

  拜年时,最讲究的还是要说好吉利话。除“新年大吉”、“恭喜发财”等泛泛而直白的话外,还要有些含蓄又实在的语句,以谐音取义、朗朗上口而为人喜闻乐听。为渲染节日气氛,增添年味儿,家家户户都贴“福”字,一般是倒着贴,人见了得说句吉利话:“您家的福到(倒)啦!”如当年是鸡年,十二生肖中“酉”代表鸡,所以贴“酉”字也大有人在,人见了得说“过年有(酉)鸡(吉)啦!”有的人家在一切器具上都贴上“酉”字,称为“到处有(酉)”。

  俗话说“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春节是亲戚们增进感情的好时候,全国各地都要走亲戚拜年,只是顺序不太一样。山东大多在初二初三“过丈人家”,礼品厚重。济南地区必须初二到岳父家。乡间小道、马路上,新老夫妻,大男小女,花花绿绿,骑车、步行,络绎不绝。看丈母,各地都有一定的规矩。未婚或新婚的,礼物特别重。沂蒙山区是一刀肉,两条白鳞鱼,馒头、粉皮、糕点、烟、酒;丈母娘把女婿视作贵客,接待也很隆重,专找有经验、名望高的做陪客。莱芜等地酒席上除鸡、鱼、肉、蛋外,还要摆“四顶四”,即4个果盘、4个炒碟、4个小碗、4个大碗和4个大盘。陪客轮流敬姑爷酒,既要叫姑爷吃好喝好,又不能过分劝醉了酒。临走时还要给姑爷“押子钱”,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词条  拜年  拜年词条  正月初一拜年词条  
茶文化茶具

 几种不科学的养壶知识

一、包浆法。泡茶时将茶汁淋在壶上,认为壶多淋几下,就能多吸收一些营养,且不擦不刷。久而久之,壶被一层茶垢包起来,壶表面变得腻黑而无美感。二、干擦法。泡茶时趁壶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