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惊蛰的由来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前179年一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恒”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一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后代学者在研究节气的时候,因为不知原委,也就想当然、牵强附会地美化这个“惊”字与春雷之间的关系,人为性地让节序名称和顺序去符合自然规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上,从五运六气的变化层级而言,启蛰绝对不能运用到雨水之后,因为龙行才能雨施。

  当代《殷虚卜辞研究一科学技术篇》指出:“龙,又是东方天东宫苍龙的龙宿星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这说明启蛰形名的确定,与天文中的星宿运动密切相关。组成龙宿星座的星星。在每年的启蛰时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商代甲骨文之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癸卯卜,口贞。有启龙。工比,受有又”;“贞:有启龙,王勿比。”启龙是启蛰的启龙。在天文学中,龙宿星见于东方天际,在身内则见于腰椎一(L1)上的能量变化。修身实践者以及对自己体内变化比较敏感者,在每一个节与气的转换变化之日、之时,如果能够同步人静而内观其身,就常常能发现和体悟出相应的脊椎体会出现类似于温差一样的变化。甚至会发现轻微的震动或者跳动现象。

  《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德,万变定墓。”天、地、人三才都应该合德而守一而不能攘自产生突变;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形态、品质、品格以及动态都要与自然法则秩序相吻合。才能够实现万变定基。古代常常把“龙蛇起陆”作为先导和征候,通过对它们在陆地上的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详细地加以分析,来把握自然的变化。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人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贯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则是丢失慧识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将“惊”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若依据物应性来定位,启蛰就当在雨水之前。因此,对于“启”和“惊”,我们应当正确地把握,惊蛰绝对不能运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启蛰然后听惊雷。

  《郁离子·论乐》:“是故雷不鸣于启蛰,而鸣于日至,则天道变(天上打雷的时间如果不是发生在启蛰的时令区间内,而是拖到夏至时令区间内发生,或者提前冬至时令区间内发生,都不吉祥,表明天进会有变化);鸡不鸣于向晨,而鸣于宵中,则人听惑。”公鸡不在清晨的时候叫,而半夜叫,那么社会就会由于信德丧失,出现谣言惑众的现象,各种迷信就会风起。

  我们给启蛰正名,不仅要在位置上进行正名,而且在名号上也要进行重新定名。黄帝的学说中对于形名学非常重视。如果名定错了。就没有对应和呼应。而在民间应用中,实际上也应该高度重视按照慧识哲学诞生的历法和定名。把握好形名来进行治事养生以及修身实践,去体悟黄帝所揭示的“形名已定则无所逃迹匿正”的规律。“无所逃迹匿正”,是指形和迹都无法逃遁。其欲相、色象的相和象,都容易被我们所把握。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遴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其三)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谚语说:“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表明了这个节气对于农耕的重要性。

  惊蛰节的风往往用来作后期天气和农耕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92)的《观田家》,描写就是从惊蛰雷开始的: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要,饮犊西涧水。

  饥幼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康物宿储,摇役扰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间里。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谚语:“惊蛰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惊蛰的由来  惊蛰  惊蛰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惊蛰的由来词条  
茶文化立春

 江西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岁时节气,俗称“交春”,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在过去时期,人们对这一天较为重视,认为这一天会决定着今后一年的...(展开)

茶文化茶道

 偷一段浮生 饮一杯茶

每个爱茶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净土,清雅的可容花木,可纳雅音。冬日的午后,闲暇时光,偷一片时光,饮一杯茶!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放得下。待这茶尽汤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