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清明禁火插柳

  节气二十四,清明排第五。这是“泄露春光有柳条”的时节。时秩带来清净明洁的风光,故名清明。各地方志关于清明的文字,大都记载了同一节俗—门上插柳。

  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光州志》记录了门上插柳的取义:

  “清明日,男妇各戴柳枝于首,门、檐、匾并插柳枝。《岁时记》云:以是取柳火之义。一说柳枝可攘火也。”

清明禁火习俗

  清明与火,涉及三项古俗。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用不同的木

  《论语·阳货》“钻隧改火”讲的就是此事。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改火之典,据说上古时代曾盛行。与春相关的是榆、柳之火。

寒食禁火

  如前所述,春秋时,晋文公焚山求介子推,介子推抱木而死。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用火,为后世留下了寒食节。此节在清明前一两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与清明合一的趋势。

禁火之说

  最早见于《周礼·司恒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对此,《夏小正》的解释是:“去冬一百五日为寒食者,乃因龙忌丹阳集云,龙星亢之位,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甚,故禁火。”古人相信天人合一,禁火是因太空星辰的原故。

  随物质文明的发展,钻木取火渐渐被淘汰。然而,改火是写入《周礼》和<论语》的古制,没有被遗忘。到了唐宋,每当寒食禁火后,朝廷用柳火赐近臣、戚里。《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二:

  “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而唐时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非常赐例也。”

  宋代虽然范围稍有扩大,但赐火仍是恩宠有加的表示,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受赐者以此点火,之后,将柳条插在门捐上,以示荣耀。后来,未得赐火的人家在此时节也插柳门上,清明节门上插柳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

清明插柳的含义

  清明节门上插柳的寓意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如下说法:

招魂说

  在有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日为介子推招魂也。”

避邪说

  门上插柳为的是辟邪,天一阁藏明代《建昌府志》:“清明,是日插柳于门,人替一嫩柳,谓能辟邪。”

  柳枝辟邪是古老的说法。贾思姗《齐民要术》说:“正月巳,取柳枝着门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也说:“把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

  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这有助于解释插柳替柳辟邪之说。

避虫说

  浙江《临海县志》记载:“清明插柳于门,或替之,谓之驱‘香几娘’,盖指鳌虫云。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

  河北《怀来县志》:“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虫。”

明目说

  还有一一种说法认为插柳可“明眼”。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清明柳的这一说法,起于“青盲日”禁忌。《临晋县志》记:“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就是说,这天是妇女们的休假日,请放下手里的活儿;若不然,于视力会大有不利的。

  对于致盲的禁忌,生发了明目的联想,且并不全以插柳为媒介。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说,清明“折柳枝插门或替之,食青豆令人眼明”;清嘉庆十年《长兴县志》,清明食螺,谓之“挑青”,可明目;此外,还说清明日采新茶能明目。

迎燕说

  此说认为清明门上柳是迎接春燕的。燕是候鸟,春归北方。所以,迎燕说只见于北方。

  河北的《乐亭县志》“插柳枝于户,以迎元鸟”。《滦州志》“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就是燕子。

  山西作为介子推的故乡,那面做的燕穿在柳条上,插于门户,称为“子推燕”。

暗号说

  1932年《清德县新志》说到清明:“届日家家插柳于门,相传元人入主中土,防汉族恶编十家供养一蒙人以监之,汉人约于此日起义屠杀之,以柳为号焉。”将播柳说成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暗号,相沿为风俗。

  总之,清明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子后面等地方。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

  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音兄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蚕。”,认为插柳能带来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禁火插柳  禁火  禁火词条  清明  清明词条  清明禁火插柳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开化龙顶茶来源传说

开化龙顶茶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带兵来到开化县齐溪乡的大龙山顶, 正感口渴,一老茶农端上一碗刚沏好的新茶,朱元璋喝了之后,满口异香,浑身倍感神清气爽。朱元璋当即询...(展开)

茶文化茶具

 明青花瓷斗彩高士杯

这件成化青花瓷斗彩杯,绘高士赏月于山溪之间,书童相伴身后。画面处理上运用传统中国画“增强减弱”,“虚实相间”的方法。画面主要表现高士的高雅超脱,书童仅是一个陪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