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祭灶入年关

  广州人把“祭灶日”称为“谢灶”,这也是传统中的“小年夜”。灶君忙碌了一整年,这时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

  谢灶的贡品是:一碗米、两块冰片糖、一封利市、一碗清水、一礼烧肉、蔗、橘、纸钱等。说到贡品,以前有一句老话:“冬柑、年橙、谢灶橘”,意思是冬至拜神时要用柑,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用橘。旧时拜祭后,一般会把供品吃掉,分享神的福佑。

  北方谚云:“吃了腊八就是年。”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为入年关的标志,广东气候四季变化不明显,腊月初八尚无寒意,也没有吃腊八粥的习惯,故以祭灶日作为人年关的开始。

  广东人祭灶的时间在每年腊月甘三至甘五,各阶层有所不同,所谓“官三民四蛋五”,即官宦家甘三,平民百姓甘四,查民(水上居民)甘五。传说灶神掌一家之福祸,每年腊月甘三或甘四日,要上天向玉皇大帝享告人间善恶,故各家各户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等,祭祀一番,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谓之“送灶”。此俗古已有之,因地因族而异。

  广东民间传说中的灶君是个大老粗,不识字,怕他上天讲错话,所以送灶时要为他写个“灶君疏”,请他别乱说话;另有一匹纸马,给灶君老爷代步飞升,有的地方还特备一件黑衣,一双黑靴,给灶君上天见玉皇大帝时作礼服。焚香礼拜时参拜者多男性,不用女性。拜时烧香烧纸,放鞭炮。拜完把贡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压)瓮”,以示来年衣食丰足。直到来年初五“神落天”,才把灶君接回来。

  人年关后,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廿三谢灶,廿四开炸,项目有爆谷、煎堆等,如清李调元《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人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人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杂白糖入猪油煎,名沙壅。”煎堆有九江煎堆与龙江煎堆之分,还有化皮、软皮、脆皮之别,用料大致相同,主要是糯米粉、爆谷、糖等。

  九江煎堆馅用爆谷、白糖,加花生仁、冬瓜条、橘饼等;龙江煎堆馅则用爆谷、黄片糖、麦芽糖,两种煎堆外皮都沾上芝麻。这些用料,花生象征人丁兴旺,生机盎然;冬瓜条、橘饼为蜜饯,取意生活甜蜜;爆谷象征花开富贵;芝麻意为多子多福。原来的煎堆,形似蟠桃,寓意吉祥。两种煎堆制作过程不同,外形亦有别,九江煎堆是扁圆形,龙江煎堆呈圆球形,均有纪念迁徙后团圆之意。

  广州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可见这是一种普遍的过年食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过年家家必备的。据说煎堆是从中原传来的,原为中原先民祭灶时敬奉玉皇大帝的仙果,后来中原移民把它带到了广东南雄珠矶巷。宋代因胡妃潜逃一案,殃及当地五十八村三十三姓居民,他们南逃日寸带着这种“仙果”,以祈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兼有对故乡的怀念。只十三姓居民后来都散落在珠江二角洲一带,所以煎堆一直流传下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淡化了。》

  接着又有一套规程,如《迎春扫尘歌》所示:“腊月二十二,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一说年廿八,洗逍遏);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三十晚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吃年夜饭,接财神,卖发财大蚁,烧开门炮,进入新的一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祭灶入年关  祭灶  祭灶词条  年关  年关词条  祭灶入年关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草原盛会

 草原盛会,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人民传统的赛马盛会,一般在每年农历6月上旬举行。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邻近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