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过年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免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地眸眸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阿山和阿水观察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一边大叫“快走”,一边挥起牛鞭啪啪的抽打牛群。这时只听“嘎哇”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的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望着逃窜的黑影说:“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呢?”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也觉得挺纳闷,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一边挥动牛鞭催牛快走一边加快脚步追赶。牛鞭声僻哩啪啦得响,年逃窜得更快了。阿山猛悟过来,说:“原来年害怕牛鞭声呀!”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头又朝村后头跑去。那边也有一个村子。

  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的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没敢进村就向深山方向跑。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俩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m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僻僻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4-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甜棵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意思是赶跑“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避邪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人们把春节叫“过年”、“过大年”。 春节为什么叫“年”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的。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拖家带口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年除夕,乡亲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因为乡亲们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所以,无心关照这位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着摇摇头说:你要是让我在你家呆一晚上,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虽难以置信,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撇下老人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年”兽如期而至,闯进村里。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怪叫不止,怒目而视,却不敢上前,突然院里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炸声,“年”浑身战栗,掉头狼狈逃窜。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俗称阴历年。

  最早人们过年主要是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同时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过年的范围,包括除夕、大年夜、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这段时间,习惯上前边加上“年”字以强调,叫做“年除日”、“年三十儿”、“年五更”、“年初一”、“年初十”。 新的一年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我们也从这里说起。

  《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古时人们把谷(含五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创立“大初历”,太初历接承夏代产生的历法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初一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旦、元朔等,民间俗称大年或新年。宋代《梦梁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每年都在大年附近,因此又把大年叫做春节,意寓春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是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是生长耕耘播种开始的节气,关系到一年的收获,从殷商时代开始就有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祀活动,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

  到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效迎春,祈求丰收。回来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年的名称也是从周代开始的。《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情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农业立国的古代,非常重视春耕前的祭祀活动,传世最早的《夏小正》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初岁祭耒。”据说神农重臣垂发明了一种形制为曲木的手耕农具,下有分叉,到战国分叉部分装以铁铧,就成为最初的犁,后又套以牛耕。祭耒就是春耕前祭祀农具之神。后来又发展到“春日鞭春牛”,迎春接福的活动。这一习俗汉代已相当流行。《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唐代诗人元稹《立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立春那天,人们一早就聚集在官府门前,看县官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糊的假牛,也叫土牛。鞭打春牛具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

  唐代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旦、冬至各给假七天,把春节作为法定假日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些活动和规定必然影响到庶民的生活,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节习俗。

  春节,民间俗称“大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动物吃完了就要吃人,令人谈“年”变色。人们慢慢发现,“年”是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开始出来,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老百姓掌握了“年”的规律,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就在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躲在家里不出门,“年”来了,就用爆竹驱赶,让“年”过去了,才在正月初一出门庆贺,互相看望邻里亲戚是否安全。这样一来就衍生出了守岁、熬夜、放爆竹、吃年夜饭、开财门、拜新年、元宵灯会等习俗。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正月一日使用的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当时真的是爆竹,方法是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内空气受热膨胀,当筒内气体压力大于竹筒的耐压力时胀破竹筒而发出爆响。我国发明火药后,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我国制作鞭炮的情况。那时候,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纸筒子中装上易爆炸的硝等物,并用麻茎把纸筒编成串,称为编炮。因爆炸声连续而清脆如鞭响,因此也叫鞭炮。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唐代有了法定假日后,民间元日盛行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感受亲情的温暖。白居易有诗为证:

  弟妹妻孥小侄男,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堆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

  明代诗人叶颙在《己酉新正》诗中说: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篂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诗中说: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竞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春节作为我国最古老最盛行的传统节日,宋至清代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正如王安石在《元日》中所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过年的来历  来历  来历词条  过年  过年词条  过年的来历词条  
茶文化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

 树木对人类的生存、地球的生态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教授德斯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展开)

茶文化清明节

 清明的诗句:哀清明

 哀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