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式借款”让年轻人失去了独立、自由与自信!

  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借钱,更喜欢存钱,认为更多的存款意味着更安全和更富有,相反,借钱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事情。所以,“贷款”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如果你与身边人提到你有贷款或正在贷款,那很可能被认为“实力不够”。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愿意透露自己有贷款或借款。

  事实上,抛开隐私不谈,每个人更多学会借钱或贷款,只会让你更加上进且更富有,同时,甚至会让中国人更独立更自信!

  在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家庭中,今天买房缺钱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准备结婚的小两口大多数由于都没有能积攒足够全款买房的钱,甚至连首付都不一定够,所以不得不在筹钱这个问题上颇费脑筋。许多普通的家庭往往不愿意向银行贷款,更愿意向亲友去借钱。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小张,他2011年结婚在所在的一个东北城市买一套150万的房子,他自己在一个民营企业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有10万左右的存款。他的父母是国企退休员工,有40万的积蓄,他的父母把全部积蓄都给了他,还把一套价值50万的老房子卖了,但还缺一半的钱。于是从叔叔家又借了20万,舅舅家又借了25万,还从爷爷奶奶那里拿了15万。最后用全款买了这套房,包括把装修也做了。

  现在问题发生了,现在他降低了去叔叔和舅舅家的频率,相比家庭条件而言,小张家的情况比叔叔家和舅舅家并不差,但自从借钱之后,他去叔叔家或者舅舅家,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在叔叔家,婶婶总是经常问他现在收入有没有提高,奖金有没有增长,听上去的暗示是,你什么时候可以把钱更快地还给我。同样地,舅舅家倒没有渗透还款的意思,但舅舅和舅妈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一种信号:你买这套房子不容易,我们帮了很大忙,你这辈子得记住我们的恩情。

  不仅仅是亲戚,自己家的情况也不妙。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又不是很好,经常住院看病花钱压力很大,而父母这边,由于退休之后只有一点退休金,不仅仅在帮他一起来还亲戚们的钱,而且房子卖了全部都搬到了新家,和自己媳妇住在一起,婆媳之间经常因为一些生活习惯产生不快,尤其在花钱方面,小张的父母认为欠这么多钱应该更节省一点,而他的妻子作为年轻人喜欢一些时尚消费则觉得生活很委屈。

  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案例,我相信上述类似情况在许多中国的家庭中正在上演。情况好的一些家庭中,儿女比较上进,会带着各种压力想办法赚钱,尽快把钱还上;情况不好的家庭,儿女本来就是啃老族,这种“免费午餐”式的家庭借款反而使其变的更懒,更依赖上一辈人的进一步资助。

  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我相信这种中国式的家庭借钱,都会让年轻人失去独立、自由和自信。这种借钱,让家庭的血缘和亲情不再那么纯粹,从感情和精神上的互相依托变成了交易,把本来的一种正常社会责任和压力变成了复杂的感情债务,甚至还有个别造成家庭关系的悲剧。

  相反,向社会融资,通过金融机构去贷款却是一种更加正向循环的办法,它会让一个人更综合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实力和还款能力,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义务和契约责任。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小张,如果仅仅向父母借一部分钱,缴纳首付之后去向银行贷款,尽管前期这种“刚性还款”的月供机制看上去增加了更大压力,但这种压力并不是坏事,反而会迫使他奋发向上,更加注重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同时,也会让小张面对他的亲戚更为自信,亲情关系更加地简单纯粹。相应地,更少地动用了父母的养老钱,他的父母有独立的财产基础,也更有自尊,不必在生活中看儿女的脸色,反之儿女的消费也不必太多受父母的干预和问责。

  这种观念本来在西方已经非常成熟,父母和儿女的财产相对独立,而在中国,这种观念仅仅在部分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城市才逐渐有一些,大多数地区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借贷思维上,认为贷款是一个没脸面的事情。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轻人对独立、自由和自信的追逐,新的借贷观念一定会更加主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借款  借款词条  中国式  中国式词条  自信  自信词条  年轻人  年轻人词条  失去  失去词条